打开APP
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做好“平衡”是关键
新华网
2024-08-26 09:01:57

近段时间以来,围绕大学校园尤其是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开放的问题不断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专家认为,目前大部分高校并非财政全额拨款维持运营,以收取适当费用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健身场地设施,未尝不是一项有益之举。学者建议,可以引入社会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和城市居民对体育设施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体育场地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其开放与否、如何开放,不仅关乎民众的健康福祉,也考验着高校的管理智慧与社会责任感。目前看,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放体育场地已成为社会共识,问题就在于如何开放更合理、更可持续。

近日,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运动场每人次10元的收费引发了网民激烈的讨论。事实上,关于高校体育场地有偿开放的争论由来已久,赞成者和反对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在各地大力推动学校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语境下,有偿开放现象难免引发周边市民不满和舆论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体育场地有偿开放并非无法可依。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学校体育场馆可采取免费、优惠或有偿开放方式,有偿开放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该意见进一步明确,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开放人群收取必要的费用,收费标准应经当地物价部门核准,并向社会公示。对青少年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原则上实行免费。

有关政策之所以允许多种开放方式并存,不排斥收费,是因为各地各学校情况不同而且差异很大。现实中,不少高校的体育场地面临着供给不足、年久失修、维修资金匮乏等难题,若免费开放,财力、人力难以支撑。采取有偿开放,看似不够“敞亮”,但实际上是在教育资源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这种选择虽不够完美,却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一种“次优选择”。据报道,今年暑假以来,不少高校都扩大了健身场地的对外开放,而且普遍以收费居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偿开放能够促使使用者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高校也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用于体育设施的维护与改善。同时,有偿开放带来的“限流”效应,也有助于降低安全隐患和管理风险。

从现实情况看,有偿开放模式虽不成熟,但仍不失为一种务实之举。在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的情况下,若一味盯着“收费”不放,制造舆论压力,难免会影响一些高校开放体育场地的积极性、主动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89平方米,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呼吁、推动更多高校开放体育场地,而不是一味纠结于“收费”问题。只要收费合理适度,有偿开放就不是洪水猛兽。

总之,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多种因素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兼顾各方诉求、包容各方利益,在确保教学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周边市民健身需求,实现高校体育场地综合效益最大化。(陈广江)

编辑: 赵家瑞 刘佳慧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