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于一些留言的观点答复
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2024-11-07 00:16:27

大家好,我是墩爸。

趁着晚上间隙,选取部分后台留言做些个人的观点解答,权当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1.关于舆论声音是不是社会民意?

答:舆论声音是社会民意的一种呈现形式,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算是非常重要的形式,这是因为受来自人际关系、趋同心态等现实社交关系的影响,人们只有在具备“匿名”或“半匿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表达真实的观点和声音。从这方面讲,网络平台与生俱来的隐匿属性提供了相当好的真实声音呈现平台,这也是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网络舆论重要性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舆论声音也会呈现出“假阳性”的情况,即并非真实的社会民意,一方面是因为对于绝多数人而言,“沉默”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也最安全,毕竟谁都无法做好让所有人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隐匿特征的加持下,少部分群体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立场动机去营造一种“自己声音是社会民意”的氛围,甚至不惜通过机器人工具、AI语料等网络科技。因此,我们要重视舆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要具备透视这些舆论现象背后深层次本质的本领和能力,而这些本领和能力的形成一定不是依靠几本理论书就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到实践中去“摸爬滚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被裹挟和带偏。

2.关于舆论力量体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舆论的力量其实体现在对线下社会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虽然它可能“抓不着”“摸不透”,但你一定能真实感受到。比如,彭宇案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对于社会信任度的伤害裂痕依然存在,原本被认为是十分正常的“尊老爱幼扶老人之举”变得越来越难以伸手,这就是舆论的影响。再比如,在近些年网络炫富、炫权等浮夸之风的轰炸下,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眼高手低”情况,动辄就要年薪过万、豪房豪车的富足生活,而没有意识到这些待遇很可能是其他人奋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结果。这就是舆论的力量,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好舆论工作的原因。

3.关于舆论引导到底是什么?

答:我们很多人会把官方回应、官方通报、情况通报这些舆情处置的方式当作是舆论引导。对此,我不这么认为。打一个比方:如果把给官方回应、情况通报比作告诉网民这是一个苹果的话,那么舆论引导就是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来告诉网民这个苹果为什么没有坏掉,虽然看起来表皮有点糙。也就是说,舆论引导更像是一种主观判断,见仁见智、各有道理,对于还没有吃过这个苹果的围观人群而言,需要通过一些说理、一些引导来避免他们被“苹果坏了”“其他苹果也肯定坏了”所带偏。

4.为什么我们的舆论引导往往不尽如人意?

答:我认为,舆论引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主动,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吃瓜群众而言,谁第一个告诉他们“苹果是好,还是坏”的答案,即便他们根本没有尝过,也会在“人云亦云”“利己脑补”的社会心理影响下,而变得看起来已经吃过苹果的样子,由此便会在充满自由度的网络空间里大肆蔓延,而当失真信息、偏离判断已经充满舆论空间之后,再去开展舆论引导,效果可想而知。这一方面是受到“责任转嫁”“风险外移”的影响,任何人都不会主动地去作出一些舆论引导方面的针对性部署,大多数部门都会选择通过“向上汇报”“横向报告”等方式来降低被批评、被问责的风险;另一方面舆论引导是一项极为依赖知识储备、正义感、表现能力、网络兴趣的工作,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非常之难,而能够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又恰恰是一些有独特想法、性格鲜明的人,往往不太受到待见。

5.为什么网上的杠精这么多?

答:我始终有一个观点:网上杠精的数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社会心态失衡的程度,是我们评价舆论心态模式是否已经出现“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化苗头非常重要的指征。杠精,其实是一个人负面情绪过度充溢的表现,逢事都杠的人,往往线下的压力、性格的偏执、现实的心态都不会太好。而作为深入参与舆论讨论的分析师而言,要对他们言论表现的激进程度、极端程度加以针对性分析,只有这样就可以大致从线上群体的分析来判断线下人群的特征,进而对隐藏于社会角落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作出提前预警,这也是舆论分析服务社会治理真正的价值所在。

时间不早了,先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最近事情实在太多,更新慢了,大伙见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