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杜威 “从做中学” 与朱熹 “熟读精思”,谁更利于学习?
虎妈育儿堂
2025-05-24 13:27:34
学习就得在实践中摸索!杜威‘从做中学’才是王道,让学生动手操作,知识才能真正内化!” 在教育论坛的辩论环节,年轻的王老师握紧话筒,情绪激昂,“光靠死读书能有什么用?”
“休得胡言!” 白发苍苍的李教授 “嚯” 地站起身,手中的《朱子语类》重重拍在桌上,“朱熹‘熟读精思’传承千年,唯有反复研读、深入思考,才能领悟知识真谛,实践不过是空中楼阁!”
台下听众瞬间沸腾,支持两种观点的人针锋相对。杜威 “从做中学” 强调在行动中获取知识,朱熹 “熟读精思” 侧重对经典文本的深度钻研。这两种跨越时空的学习理念,究竟谁更利于学习?让我们结合实例,一探究竟。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从做中学” 理念,颠覆了传统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他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芝加哥实验学校,杜威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在一堂 “社区改造” 主题课上,学生们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周边社区,实地考察环境问题。他们发现社区公园设施陈旧、绿化不足,便自主设计改造方案:有的学生负责测量场地尺寸,运用数学知识规划布局;有的学生查阅资料,结合生物知识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学生与社区居民沟通,收集改造意见。在施工阶段,学生们亲手搬运材料、种植花草、绘制墙绘。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生物、沟通技巧等多学科知识,更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改造后的公园焕然一新,孩子们真切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主动性也被彻底激发。
反观南宋理学家朱熹倡导的 “熟读精思”,则聚焦于对经典文本的深度学习。朱熹认为,读书需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他主张对经典著作反复诵读,直至烂熟于心,同时结合思考、质疑与感悟,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古代书院教育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学生们每日清晨便开始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义理。例如,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思考 “习” 的内涵究竟是复习还是实践,学习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长时间的诵读与思考,学生们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书院的论辩会上与同窗、师长交流探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规范,构建起扎实的文化根基。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幼时便在家庭的严格要求下熟读经史子集,正是这种 “熟读精思” 的积累,为他日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奠定了深厚基础。


从学习目标来看,杜威 “从做中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具备动手实践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朱熹 “熟读精思” 则重在传承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道德修养,塑造其精神品格。通过研读经典,学生能够汲取古人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精神层面获得滋养。
在学习方法上,“从做中学” 强调主动探索与体验,学习过程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教师给出研究课题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教师仅在关键节点给予指导。“熟读精思” 则以文本研读为核心,注重循序渐进与反复琢磨。学习过程相对系统、稳定,学生通过诵读、笔记、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知识。教师在其中起到讲解、答疑和引导思考的作用。
然而,单一采用 “从做中学” 或 “熟读精思”,都存在局限性。若片面强调 “从做中学”,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实践可能因缺乏理论支撑而流于表面。比如在设计桥梁模型时,若学生不了解力学原理,仅凭经验操作,模型往往难以承受压力。反之,过度依赖 “熟读精思”,可能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例如有些学生对经典倒背如流,却不知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自然科学等学科,可以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让学生通过实验、项目探究等方式 “从做中学”。如在物理课上,学生通过组装电路、测量重力加速度等实验,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对于语文、历史等学科,借鉴 “熟读精思” 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经典文本。例如学习古诗词时,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韵律之美,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诗人的情感与时代意义。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学生既要通过项目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又需深入研读专业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杜威 “从做中学” 与朱熹 “熟读精思” 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前者赋予学习实践的活力,后者奠定知识的深厚根基。唯有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让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才能构建更高效的学习模式,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具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满足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