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是保障
学生身心健康是保障,也是一切未来的前提。
经历三年的疫情后,感觉目前身边厌学、休学、辍学等问题的孩子不是减少了,与其说孩子出现了问题、家庭出现了问题、学校出现了问题,倒不如说是社会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
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社会方方面面问题一种反馈。
工作实践中也切实发现,如果去单纯的从一个点去解决问题,效果是不明显的。
心理健康也有明显的体现: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
3.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 人格和谐完整;
7. 智力正常;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看似很复杂的一些条件要求,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交织存在的,只某个点是健康良性的,积极的带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非要有一定归类的话,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这三个大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家庭:
1. 家庭的自然结构;(重组家庭也是一个重点)
2. 家庭的人际关系;
3. 家庭的教育方式;
4. 抚育方式;
5. 家长自身情况;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方式中的“五高”:高期待、高要求、高批评、高控制、高情感忽略。这“五高”极易对学生赞成紧张、焦虑的情绪,伤学生自尊。
家庭教育中,“寄养”家庭的孩子要引起关注,这一类孩子安全感的缺乏非常明显。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有这些表现的孩子要引起高度关注了:
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
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声音低沉;
意志活动下降,行动迟缓,生活被动,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
躯体症状,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乏力等;
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个判断需要专业的知识、专业的人士、专业的机构,教师要通过细心的工作提出建议和依据,且做好相关的学生档案记录。
1. 青少年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
2. 慎重区分和等待学生心理问题,切忌轻率下结论,不可轻易判断学生是“弱智”“变态”或断定是某种心理异常,心理正常与异常没有明确界线;
3. 全面了解学生才可判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状况,了解学生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还要了解学生过去的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况。
4. 在判断时要防止出现几种偏差:
错误诊断心理障碍;把心理问题当成生理问题;把个性品质不良当成心理问题;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行为问题。
但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如同感冒、头疼一样,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需要专科医生、专业人员来诊断、治疗,且都可以治疗、可以痊愈。
孩子是永远发展变化的,不要苛求完美,也根本做不到;所以也不要苛求学校完美,苛求教育完美。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师者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要具备一定持续学习的能力。
其中部分内容来自笔记。
(2024年11月6日星期三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