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使隐藏深山的千年古刹名扬天下,一部电影成就一个享誉全球的中国文化符号,一部电影造就了十几位明星,这就是1982年由香港中原影业公司出品的武打功夫故事片《少林寺》。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电影中的两首歌曲《少林、少林》和《牧羊曲》更是风靡全国乃至全球,历经40多年传唱久远、脍炙人口,成为流行歌坛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嵩山少林寺在世界的知名度,促进了登封、郑州乃至河南旅游业发展。
2006年4月1日,这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王立平先生,在新郑参加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期间,重访了嵩山少林寺,并述说了当年拍摄电影《少林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牧羊曲》歌声甜蜜 《少林寺》功夫强硬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漫山飘漫山飘……”
这是一首婉转清新,甜蜜动人的歌,随着郑绪岚特有的娇媚的嗓音,一个牧羊女出现在世外桃源一般的田园风光中,但就在如此美声、美景和美人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想到的却是一个光头小和尚,他就是后来名声大振的功夫明星李连杰。
《牧羊曲》是影片《少林寺》的插曲,这部影片正是功夫巨星李连杰出道的第一部电影。在影片中,他饰演了既淘气又帅气、精灵俊秀的小和尚觉远,一阵风扫残云般的激烈打斗后,会绽开一个略为害羞的笑。不管李连杰以后出演了多少部电影,从黄飞鸿到方世玉,从张三丰到霍元甲,再到《功夫之王》《英雄》《投名状》等等,喜欢他的影迷们忘不了的依然是《少林寺》里的小和尚觉远。
电影《少林寺》上映时巨大的轰动在当时前所未有。据统计,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就达到5亿人次,这部投资200万元人民币的功夫电影,仅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就达1600多万港元,突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不仅如此,影片还引发了功夫片热和旅游观光热。二十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江南北,到处都是耍枪弄棍者,长城内外,遍布习武练功的英雄豪杰,其间还不时传来莽撞少年为学武术而投奔少林寺的故事。而河南嵩山少林寺,也随着影片的走红而名声大振,引来游客如织,嵩山也迅速蹿升为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回炉产品”《少林寺》是怎样炼成的
1990年后出生的很多年轻人对电影《少林寺》不会有很多的了解,但是少林功夫几乎都是知道的。《少林寺》是1982年由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出品,薛后、卢兆璋编剧、张鑫炎执导的彩色宽影幕武侠功夫片。这部由内地与香港电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摄的功夫影片《少林寺》,从筹拍到上映历时三年多,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该片不但云集了众多武术高手,而且也是第一次将千年古刹嵩山少林寺搬上银幕。
其实,电影《少林寺》是一部经过“回炉”再拍摄的影片。制片方起初邀请了香港导演陈文执导该片,拍摄时间是1979年冬天。他组织了一帮香港动作演员,又启用了大量来自河南京剧团的演员在河南进行拍摄。拍了两个月后,发现各个方面都不对路,效果不佳,于是剧组就被制片方解散,已经耗资港币40万元的片子付之一炬。影片拍摄搁浅一月后,当时的长城电影公司请张鑫炎来接手,准备二次拍摄。张鑫炎进剧组之后,进行重新构思剧本和选择演员,决定将此前的拍摄全部推翻,把原正剧风格的剧情改为轻喜剧,大胆选择了没有任何表演经历的内地武术专业运动员扮演主角,并且,他决定等到1980年春天再开机拍摄。所以现在想想,要是当时不重拍,也就不会有今天李连杰的大红大紫。
“《少林寺》电影在银幕上放映不过两个来小时,可拍摄制作却花了两年多时间,辗转8个地方,才完成拍摄任务。”据少林寺永乾大师回忆起当时拍电影的一个个细节说:“为了招群众演员,剧组给每个愿意剃光头演和尚的人发10块钱。”
时任登封县电影公司放映科科长王长柱回忆说:“大约在1981年8月,《少林寺》拍摄已接近尾声,《少林寺》剧组大队人马驻扎在县委招待所,张鑫炎带着摄制组,拿着拍摄的拷贝来到一墙之隔的嵩山影剧院,趁当晚电影映出后,试映他们拍摄的“毛坯”片效果。由于拍摄的样片没有剪接、没有配音,且一个镜头反复四五次之多,根本看不出故事情节。这些没经剪接、没有声音的“毛坯片”在放映室摆了两摞,有两个人那么高,这还只是一少部分,陆续放了三个晚上,每晚都放映2个多小时,摄制组的人员是在选择镜头效果。放映员跟着没少熬眼,都是尽义务,没有什么报酬,这是县委宣传部下达的‘政治任务’。”
据当年刚从部队转业到登封县人民医院工作、被派往剧组当跟班保健医生邱有才回忆: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剧组先是在河南中牟县黄河岸边集训练兵,接着摄制组驻扎在河南巩县(巩义)的一个部队营地里,拍芦苇荡生死激战。剧组三进三出嵩山少林寺,二进开封龙亭,两出洛阳龙门石窟,南下杭州灵隐寺拍大雄宝殿,黄龙洞竹林吃狗肉,岳飞祠练少林棍,柳浪闻莺拍众和尚练十八般武艺。
1981年春节,主要演员在香港清水湾制片厂拍完室内镜头后,全班人马又开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安营扎寨,一边学佛教礼仪,一边拍天台瀑布觉远葬狗、烤狗、吃狗肉几场戏。在国清寺与僧人相伴一个多月,拍完了觉远受戒出家、牧羊女白无瑕含泪离别、李世民稿劳封赏这三场戏后,《十三棍僧救秦王》到此停机杀青,转入后期制作。
据登封县文化局副局长、兼登封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振中说,《少林寺》电影虽然场面壮观雄伟,而在少林寺只选了六个场景拍摄,即塔林、山门、千佛殿,另一处是寺院外的一块闲置的荒地。当时剧组买了几百斤白菜移栽其上,少林众棍僧捉蛤蟆给觉远补身疗伤被师父发现而谎称在练蛤蟆功之戏,便是在此地拍摄的。
筹划这部电影的时候,香港的摄制组甚至还不知道少林寺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在山东,有人说在福建,最后北京说少林寺就在河南嵩山。他们从广东买了火车票到郑州火车站下了车,登封县革委会开着吉普车去接他们。长李振忠回忆道。
2010年出版的《我心中的少林》一书是少林寺30代方丈释永信口述历史的书稿,在书中,释永信对电影的拍摄经过有详细的讲述。“电影从立项到拍摄,都一直叫《十三棍僧救秦王》,直到最后公映之前,经电影导演与负责电影拍摄协调工作的地方县委副书记张耀庭协商,才改为《少林寺》名字。”
《牧羊曲》缘何要去掉河南“腔”重写
《牧羊曲》是一首洋溢着似水柔情的女声独唱,歌词朴素清新、优美动人,它使这部功夫片充满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电影主题插曲是王立平“去掉河南腔”二度创作的成果。
作曲家王立平1941年8月5日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国著名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主要作品有《牧羊曲》《少林少林》《大海啊,故乡》《潜海姑娘》《鸽子》《海港之歌》《哈尔滨的夏天》《太阳岛上》《驼铃》《枉凝眉》等。
说起与电影故事片结缘,王立平曾多次说要感谢著名电影演员于洋。上世纪70年代末,于洋导演、主演新片《带手铐的旅客》时,邀请王立平为这部影片创作音乐,这也是王立平第一次为故事片配乐,让人们第一次记住了比影片还流行的歌曲《送战友》。
王立平在1980年为香港电影《少林寺》创作的《牧羊曲》、《少林少林》,是他的另一部经典电影音乐。
1979年12月,香港中原(银都)电影制作公司找到他,邀请他为电影《少林寺》作主题曲和插曲,其中一个原因是王立平曾经为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作曲配过音,熟悉河南民间曲调风格,而少林寺又是地处河南省内。
王立平接受创作影片音乐的工作后,半个月就写出了主题歌《少林少林》的歌词并作了曲,同时又编写了表演牧羊女的一段插曲《牧羊曲》歌词。最初,王立平为《牧羊曲》选择的曲调是河南二夹弦和河南曲剧调,很快就谱写了一段具有河南地方风格“河南腔”的曲子,并唱给了剧组人员听。大家一听,特别是河南籍的工作人员一听高兴得连声说:“中……中……”
然而,两天后,王立平却主动提出要推倒重写。剧组人员都十分不解,“很好的,为何要重写?”导演很奇怪,问为什么?王立平说:“中国的戏剧形成也就400多年的历史,而《少林寺》的故事讲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事情,那时二夹弦和河南曲剧还不知道在哪呢?创作必须符合历史。”再说王立平还认为,电影插曲的旋律过分强调地方特色,也许会受到河南人的欢迎,但电影以后要在全国包括港台奥、乃至全世界放映,要让更多的电影观众接受电影的音乐,还得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观。他经过一番思索,依然决定另起炉灶,去掉河南“腔”重新改写了《牧羊曲》,使他又多了一首可以传世的经典电影音乐之作。
实践证明,时隔数十年后,这首歌依然风采依旧,并与电影《少林寺》、乃至嵩山少林寺联系在一起。说起少林寺,必唱《牧羊曲》,甚至当年不少人到少林寺,还想寻找嵩山坳里那位“牧羊女呢。”“这首歌对旅游起推动作用,是我乐于看到的。”王立平说。
王立平还是《牧羊曲》首唱者郑绪岚艺术生涯中的贵人,当年郑绪岚凭《太阳岛上》一举成名,和王立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王立平只要写出好歌,一般都要郑绪岚来首唱,《牧羊曲》更不例外。
谈到与河南的缘分,王立平饱含深情地说:“河南是我音乐创作起步阶段的一个重要地方。当年我就是在那里真正开始音乐创作的,当时就是在河南创作出《红旗渠》和《少林寺》的。为了体验生活,我曾在河南生活过很长时间,还在少林寺探过班,至今河南仍然是我除北京外生活过最长时间的省份。”
“一首歌被听到是幸福;一首歌被记住,是更大的幸福;有几首歌被记住,是莫大的幸福。”一部《少林寺》,一首《牧羊曲》,让嵩山少林寺享誉海内外。2001年9月25日,郑州市向当年电影《少林寺》剧组的导演张鑫炎、主演李连杰、主题歌曲作者王立平、登封文化局副局长李振忠等6人颁授了“郑州市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奖”。张鑫炎、王立平分别从杭州和北京赶到郑州接受了这一殊荣。
《少林寺》首映为何在郑州而不是香港
《少林寺》首映为何在郑州?《牧羊曲》最早刊登在哪个刊物上?据查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料和走访老电影人及音乐人,连线歌曲演唱者了解到,当年电影拍摄制作完成后,1982年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在香港十一家影院正式公映,作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香港创下1616万元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1982年元月上旬,电影《少林寺》在全球公演前,首先在河南郑州人民大会堂连续放映3个晚上。随后到了1982年2月11日至13日,《少林寺》又开全国先河,在登封县中岳电影院率先公映3天。”原登封县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王长柱回忆说:“用‘人山人海’形容当时电影院门前的场面一点都不过分,城关派出所出警维护秩序,其中一名女警察杜鹃被观众挤到影院门口栏杆上,脸色都变白了。郑州一名菜商看完电影后,为了再看一场,清场时躲在舞台的楼梯上,因不小心掉下来腿都摔断了。电影院被围得水泄不通,影院工作人员无法出去吃饭,从上午8点一直饿到最后一场电影结束,夜里11点才去吃饭。”
《少林寺》电影在全国正式上映已到了6月初,登封又随郑州市电影公司排映档期,于6月22日至24日再次上映,中岳电影院和嵩山影剧院3天共映出了36场,仍是场场爆满。
为了答谢登封对拍《少林寺》电影的支持,后来还特供河南省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简称嵩管委)一部16mm拷贝,专供外宾观看用。
《少林寺》能首先在河南上映,登封又率先在全国首映,主要是香港新联电影公司(拍摄期间系用新联电影公司,电影发行初始用“中原电影公司”后用“银都机构”)为感谢河南省旅游局、登封县人民政府的大力协助。这就是《少林寺》首映为何在郑州、登封的缘故。
“由于报刊、杂志广泛舆论、口碑相传,国内观众普遍渴望早日看到《少林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当年的存档资料显示,各省、市、自治区订购《少林寺》拷贝十分积极踊跃。1982年6月初,《少林寺》开始在全国各地城乡正式公映。当时国家采购《少林寺》的拷贝花了300万左右,在当年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时代创下了上亿的票房,这是因为影片制作严谨、拍摄认真、技术水准高,尤其是武打演员用的全是真功夫、全国武术比赛冠军。还有悠远的名剎古寺,壮观的千军万马,动人的俊男靓女情感纠缠,还有泾渭分明的正邪之争……都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少林寺》电影摈弃了旧派武侠电影中过分的文人气息、神魔鬼怪气息和剧本普遍平庸拖沓的毛病,开创了更为传奇,更具现代感,也更为瑰丽丰富的武侠美感,也开创了用专业武术运动员来演出武侠电影的先河,影片中的主要演员都是各有所长、各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影片中表演的中国传统武术,无论是拳术,还是刀、枪、棍、棒等“十八般武艺”,都是真功夫,绝技高超。
《少林寺》主题曲《少林少林》是由王炳志、赵高潮、杜瑞安、戴建明演绎的男声四重唱。《歌曲》杂志1982年第二期刊登了《牧羊曲》,这是国内最早刊登《牧羊曲》歌谱的纸质媒体。
《少林寺》虽开启了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先河,但片中主题曲《少林,少林》和插曲《牧羊曲》的震撼力和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可言喻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看来,电影《少林寺》仍然是一个奇迹,当初创造的万人空巷,电影院前排队购票的情景,是今天生活在电脑时代、而且电视早已普及到家家户户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这部电影曾经几个月在电影院持续上演,而且座无虚席,开创了一代武侠电影的先河。
2024年11月24日
作者系登封市电影公司原党支部书记、业务经理。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中原圣贤研究会会员,嵩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登封市文史资料研究员。出版著作有:《登封市委招待所志》《星映嵩山》《历代名人与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