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话说职教】马巧云:荥阳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春秋看客
2024-10-18 21:00:39
【话说职教】
     艰苦奋斗开新宇 铸就辉煌向未来          ——荥阳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文/马巧云   
 
       我是教育战线的退休人员。华年时节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其中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0年之多,亲历了荥阳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对这项工作久久难以忘怀。 

       回顾往昔,荥阳职业教育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下,栉风沐雨,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历经了一段段坎坷的境遇,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辉煌,为社会建设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注入了新鲜活力,受到了不少领导、家长和厂矿企业用人单位的称赞与好评。荥阳市的职业教育工作,被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活动先进县市”,“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曾经的职教工作者,我深知奋斗在职教战线上的一代代职教员工的不易,这里面浸润着他们克难攻艰、辛勤耕耘的滴滴汗水,包含着他们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殷殷心血。每当想到荥阳职教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巨大变化,我就深有感慨。 

        值此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想把荥阳职教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做以概述,也算是给伟大的祖国献上的一份薄礼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它是一种注重技能、知识和经验结合的教育形式。 
   
       自20世纪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就不断兴起和发展。我们荥阳的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萌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在荥阳大地上兴起、发展、壮大的。归纳起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起步阶段 
       时间追溯到1974年,在荥阳老城老县衙内,有一个“卫生知识培训班”。尽管这里的房屋年久破旧,但室内却书生朗朗,朝气勃勃。参加培训的大都是来自农村基层的卫生工作人员,他们一边学习卫生知识,一边进行医疗试验——他们是县卫生部门为了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开办的卫生医疗学习班,也就是后来的“荥阳县卫生学校”。   
 
       再就是1976年的3月,城南山区崔庙公社有一小小的“机电化工班”。这是一处仅有一个毛毡棚,仅有一名老师,仅有23名学生的“学校”。而且学生全是一些小学、初中知识不等的孩子。他们以膝盖当桌,以石块为椅,前半天学习文化课,后半天参与肥皂、电焊机的生产制作和维修,课外时间还为农民修理农业机具。  这些“卫生培训班”、“机电化工班”就是荥阳职教的萌芽和起步阶段。而它比周边一些县市的职业教育早了将近10年。  
             
              ●第二阶段,扩展兴起阶段
        刚刚起步的“卫生知识培训班”、“机电化工班”是瘦弱的,也是超前的。因为它们一诞生就是“学做合一”、“教企合一”的新型学校。它们采用的是“半学半实践”、“半读半做工”的新型教学模式,确立的是“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理念。正因为这些超凡的教育理念和新颖而又实用的教学方式,才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们很快就摒弃了在传统学校学习时的平淡心态,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训当中。尤其是“崔庙机电化工班”,由于学生在为农村农民服务时,受到了不少农民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很快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感、成就感,于是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仅仅几十平米的毛毡棚里学习、生产、实践,热气腾腾,热闹非凡。渐渐地有众多的孩子被吸引过来,有一些办学热心者的目光被吸引过来。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一些在普通学校高考落选、郁闷不乐的学生,听说崔庙有个机电化工班,就好像在峡谷中彷徨徘徊的行人忽然找到了出口一样,纷纷前来报名就读。于是,这个不起眼的学校逐渐扩展开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领导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且在百业待举、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在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以帮助,扶持学校进一步发展。领导的检查、指导和支持,犹如春风化雨,哺育着这棵破土而出的职教幼苗健康成长。有了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一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校领导和教职员工更加勤奋努力。他们一边加班加点地备课、研发,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指导,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劳作为学校开劈出一片新天地,为学生的学习提高撑起一片蓝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开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也在逐渐扩展壮大。崔庙“机电化工班”渐渐扩大了校舍,扩大了规模,开办了校办工厂,给学生提供了学练一体的专业场所。

       1981年3月,这个学校更名为“荥阳县机电学校”。1984年,学校又在校办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机电设备制造公司。1985年,建立了郑州焊接设备研究所,逐渐形成了“学校、科研、实践、生产”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经过领导师生的加班加点、日夜奋战、顽强拼搏、潜心研发,学校的一项新成果很快问世,那就是切铁快如泥的“空气等离子弧切割机”。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这个不起眼儿的学校一夜走红,闻名四周。瞬间,各地的同仁来了,各界的新闻媒体来了,使职业教育产生了“蝴蝶效应”。 

       1984年,乔楼公社的农民企业家孙文彪,在城南的万山南路西边租地近二十亩,创办了“侨联电子学校”。这是一所由个人出资,聚集社会贤达共同举办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在走访考察市场需求情况后,逐步设立了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四个专业,并配置了相应的微机、制冷制热、语音、电工电子“四合一”实验实习室以及焊接组装、黑白电视机组装实习中心,为学生们的学、练、提高提供了良好场地。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的”梦想,学校还采用了“长短结合、快慢结合、企教合一”的办学模式,使高中毕业生到校一年就能掌握一技,使初中毕业生到校二至三年掌握一至二项技术,切实教给学生一个开启美好人生的金钥匙。设想是美好的,事实是无情的。由于学校刚刚起步,人们还没有看到办学的真正效果,所以学校在招生和经费方面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校长和老师们硬是顶着重重压力,坚持把学校办下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实用肯干的技能型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荥阳县城有不少买卖、维修电器门店的店长、店员都是侨联电子学校的毕业生。他们的服务态度和维修技术深受用户们好评。到21世纪初,侨联电子信息学校办学17年,就为市场经济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电子电器方面的技能人才。其中有部分学生还成了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有的还成为企业骨干、致富能手、厂长等。 


        还是1984年,县教育局在对初、高中毕业生的统计中,捕捉到一个信息,发现全县每年初、高中毕业生过万,真正进入高校就读的不足2000人,有5000到8000名不等的毕业生都要返乡务农。而改革开放后的工农业发展,正需要一批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做支撑。而每年毕业返乡的初、高中生缺少科学技术,根本不能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要振兴乡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就必须围绕乡镇企业、优质高效农业、新兴产业、养殖、林果、庭院经济等方面对回乡知青开展实用技术教育。 

       在向政府汇报后,县教育局果断地将二十里铺高中调整为“二十里铺农业高中”。这个学校1988年又更名为“荥阳县第一农业高中”,汪建国任校长。1990年又更名为“荥阳第一职业高中”,安定亚任校长。学校先后开设有农学、种植、果树管理等专业,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培养“三农”方面的科技人才。由于高中开设了农业课,在当时可以说是“新生事物”,但许多人对这一事物存在有偏见。为了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促进荥阳经济快速发展,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顶着压力,逆风而上。他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农科院所和农村农民中间以及田间地头去,学习农业生产技术,还请专家、技师及农村中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定期到学校讲解传授农作物种植、果树栽培修剪、牲畜养殖技术等,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1986年,县教育局根据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又在乔楼高中设立了“建筑技术学习班”,后迁移到新旧310国道之间,扩大创办了“荥阳建筑学校”,马良甫任校长。学校釆用“长短结合”的办学体制,设置了三年制、二年制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和一年制建筑技术培训专业,开设了高中全课程,外加当时热门的水电安装、建筑装饰艺术等专业课程。学校坚持把教育质量放在第一位,采用升学与就业并重、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文化课和建筑技术课的教学及实践,旨在为建筑行业培养输送一批管用能干的建筑人才。由于领导和师生的刻苦努力、日夜奋战,学校很快成为荥阳唯一的一家具有郑州市建委授权培训“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五大员上岗培训资格的单位。学生培训结束后,发给上岗证,有的定向就业,有的自主择业,有的可以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到2001年,学校毕业的千余名毕业生中,获助理工程师、技术员职称的有600余人,其中项目经理4人,施工队长、副队长48人。张迎军、申晓红还在省职校“百名致富能手”大赛中榜上有名。  伴随着职业学校的不断增多,荥阳“卫生知识培训班”也不断增容,由原来的几十名学生增加到上百名,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短训班的学生进校或结业离校。后来经过上级有关部门审批,“荥阳卫生学校”正式成立。卫校夲着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宗旨,开设有文化课和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内外科诊断学等专业课,着重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荥阳卫生学校毕业或结业的学生,遍布荥阳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而且这些工作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卫校毕业、结业生,绝大多数都能以较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赢得广大群众的良好口碑。到21世纪初,荥阳卫校已为全市培养三千余名卫生人员。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乡村医生,有的还当上了乡镇卫生院院长。  20世纪80年代,荥阳职业学校不断扩展和兴起,尽管阻力和压力重重,但压力变动力,动力驱阻力。职教的发展势头迅猛,不可阻挡。         

          ● 第三阶段,曲折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国家的经济建设驶入了快车道,职业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纲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定。省委书记李长春,省长马忠臣对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全力支持。4月30日,省政府秘书长亓国瑞调任省教委主任。在就职演说中,他开宗明义地讲了两个工作重点,一抓职教发展,二抓高校改革。他要求大县必须改办2至3所普通高中为职业高中,还邀请报社、电视台抽调10名记者组团,到各地专题采访职业教育落实情况,弘扬先进,鞭策后进。 

       1994年,荥阳撤县建市。为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紧锣密鼓,雷力风行。在精心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于1994年将贾峪高中改办为第二职业高中,刘秉均任校长,后来赵喜钊接替校长,2000年王新伟任校长。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技术和服装业。
  
       同年,教育局把刘河高中改办为第三职业高中,李玉樵任校长,后来张全忠接替校长,2003年马广健任校长,学校开设有文秘、旅游、幼教专业,同时还设有综合班。  接着,又把王村高中改办为第四职业高中,李学任校长,开设有计算机、预备役、美术班,1999年起内设综合班。 
 
        1999年,崔庙高中顺应时势,勾画蓝图,积极申请,经市教育局批准,成为荥阳的一所综合高中,陈华军任校长,学校开设有职业班,又有普高班,学生实行双学籍制,学生毕业时,可根据自身成绩选择参加对口高考或普通高考,也可以直接就业。    

       1997年,社会知名人士李利,利用老城进修学校空余校舍举办了”荥阳电子计算机学校”,招收学生311人,开设了电子电器、计算机两个专业,配备有100多台计算机、100多台黑白电视机、50多台彩色电视机,还有台数不等的示波器、扫描仪、信号发生器、VCD、录像机、音响等设备,保证一人一机,满足教学和实验实习需求。学校管理严格、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效果明显。毕业生的技能达到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率达80%以上。 

       1999年,社会有志青年李广志,利用市农牧局空留在郑上路与京城路交叉口东北角的房舍创办了“广志电脑培训学校”。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有计算机应用、电梯安装与维修、厨师、汽车驾驶等专业,每年培训学员600人以上。2009年升格为全日制“郑州广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生100多名,在校生400多名。学校办学十多年,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为学员搭建了择业、就业、创业的平台,受到了众多受训学员的信任和好评。刚改办的职业高中、荥阳电子计算机学校、广志电脑培训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激情很高,他们一边走出校门,考察市场,了解社会需求,一边培养专业教学骨干,决心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    

       但冷酷的现实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和“普高热”的升温,不少家长和学生面对职校招生望而却步。再加上刚改办的职高缺少专业设备和专业课教师,竟使招生人数锐减。尤其是三职高,1995、1996两年竞然出现了一度招不来学生的现象,使本就经费紧张、生源不多的学校雪上加霜、举步维艰,甚至到了几乎关门停摆的地步。关键时刻,张全忠老师临危受命,担任负责人。面对老百姓“学校不能关门”,“学校要保留”的呼声,他和乡亲代表王龙章、侯云龙、张庚、马振瀛、张福顺、马继宗等不辞劳苦,上下奔走,并协同在校教师,一边进村挨门挨户动员学生上学,一边写人大提案、报告等,向省、市人大、教委反映情况,寻求支持。在省、市教委和荥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刘河乡党委及刘河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起死回生,“柳暗花明”,得以保留和发展。

       另外,荥阳机电学校于1988年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郑州市荥阳机电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1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又更名为郑州机电学校。1993年又实行了整体搬迁,学校由崔庙山区搬至豫龙镇以东的平原地带。搬到新校址,师生无闲时。他们除了搞好教学外,还要自己动手安装水电管线、挖土方、搬砖运石等,这些举动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更增加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劳动虽然苦累,但师生们没有怨言。这种精神,后来被《科技日报》《河南日报》和各级领导称之为“机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职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993年,王景战同志任荥阳第一职业高中校长。他知道,学校虽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但仍处于房屋破旧、设备不全、招生不力、发展迟缓的状况。他开始审时度势,长远规划。在和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多次商议和反复论证下,他不等不靠,坚定地迈出了学校发展的第一步,即号召积资,广泛筹资,以7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豫龙镇教办和一中的27亩校舍,结束了三分校园的格局。1995年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改名为“荥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至此,荥阳11所中等职校(含综合高中),基本上形成了“以郑州机电学校为龙头,其他学校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四阶段,平稳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2002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旨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借助职业教育法颁布的东风,荥阳市教育局每年都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都邀请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八方“诸候”聚首,议题就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接着下发《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意见》的文件和具体措施办法。  荥阳市教育局的职教科,是具体组织各职校、各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职教工作,落实会议精神的实施和督导者。
       一是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举行广场宣传周活动。如组织职业教研室、职校人员一起编写《希望之光》宣传书籍8000余册,印发“致初中毕业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万余份,制作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页、宣传版面等,到荥阳人民广场集中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作用,让全社会了解职教、重视职教、支持职教。 
       二是召开“荥阳市职业学校招生动员会”,组织初三毕业生合理分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学习情况的学校就读。 
       三是定期组织职校学生举行演唱会、演讲会、专业技能大赛,鼓励职校学生增强信心,树立信念,坚定”我能行”、‘我成才”的决心和勇气。 
       四是制定《职业学校管理细则》,督促和规范各职校精细管理,使学校的纪律、卫生、安全等不断升级,争取达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是了解市场、把握市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六是开展“订单教育”、“订单培养”,以优质的“出口”带动优良的“进口”。 
        七是开展互听、互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使“对口升学”和“就业创业”向高质量的目标迈进。 
        八是督促各校多方筹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配置与各类专业实习实训相匹配的场所和设施,满足各类学生习训,使学生练好技能,打好就业基础。 
       九是开展“三教”统筹,使普教、职教、成教相互结合,相互融入,形成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市教育局的全面统筹下,奋战在一线的职校领导和教职工更是振奋精神,大干快上。校长们是带领教学骨干背干粮、挎水壶,远赴琛圳广州、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近到市、县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等,闯市场、访企业,请专家、拜老师、学技术、练夲领。为了节约开支,他们餐风露宿,风雨兼程,饿了吃点儿干粮,渴了喝口自带的凉开水,住的是廉价店铺,甚至有时还会在车站候车室寄宿。留在学校的老师们更是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像是不停转运的陀螺,不知疲倦的机器,辛苦或超负荷的工作着。他们中的文化课老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文化基础分层次备课教课,让学习好点儿的学生能够学好且有突破,还要让中等的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掌握做题要领,让稍差一些的学生能够一点点理解,一歩步学会。总之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收获。  专业课老师则是早出晚归,常常深入到乡村、厂矿请师傅、学技术、练技能。回到学校又手把手地把专业技术技能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们真正体验到“职校的老师亲生爱生,乐教会教”,“在职校学习听得懂、会做题、学的有趣有劲儿”,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除此之外,课外业余时间,职校的老师们还要参与学校的校园绿化、校舍维修、电脑维护、机械维修等工作。


        如郑州机电学校的教职工还要在烈日下种树、种坪草,在寒风雪中开挖暖气沟、电缆沟、上下水管沟;荥阳职专的老师们利用节假日栽植树木花草、修补房屋、维修实验实习设备;二职高的老师们趁着炎炎暑假挖下水道、打水泥板、栽草坪、拉砖铺路;三职高的老师们利用课外时间铲除杂草、拉运残砖碎石、维修围墙和校舍;四职高的老师们白天工作,夜晚轮流值班,维护学校安。综合高中、建筑学校、侨联电子学校、卫生学校、广志电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四处筹钱,给学生筹建新的教学楼,改善办学条件...烈日晒黑了他们的脸庞,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锹把儿磨破了他们的手掌,他们全然不顾,还是競競业业、埋头苦干。 职校领导、教师的吃苦耐劳精神不仅为学校赢得了发展优势,更是赢得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信赖。  1999年,我被调至教育局职业教育科工作。在组织学校宣传,职校生演讲、演唱、专业技能大赛的活动中,听到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过去家人老说我‘背了几年馍,上了几年学,不知学的啥,回家用不着′,上职校后,家人再也不这么抱怨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州机电学校的崔振兴校长。他总是站在职业教育的前沿,用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引领着职业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百折不挠是他的奋斗精神,勇争一流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的身上有着很多耀眼的光环,但他始终坚持“立足夲校,服务本校,发展壮大本校”的决心不动摇,在本校一干就是48个年头儿。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全校教职员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学校先后五次创业、六次搬迁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而是全靠教职工自己动手干起。学校在科研方面更是独树一帜,郑州领先,效果显著。1991年,学校的校办企业就研制成功9个系列、40多种高效节能产品,创汇121万美元,1992年创汇达180万美元,成为“河南省优秀企业”,成为郑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受到了郑州市副市长刘振中的高度赞扬。2000年学校率先跨入了首批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行列,同时也被郑州市接管。后来学校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好评和赞扬。2004年,学校升格为高等院校,改名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矗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座职教丰碑,填补了荥阳大地上没有高等学府的空白。 

       再就是职业中专王景战校长,在购下豫龙镇一中和教办的27亩校舍后,不骄不躁不止步,专心聚力搞建设。他带领班子成员四处奔波,多方筹资,并带头给学校集资。据资料记载,从1995至2005年,政府投资和学校筹资共4100万元,建起新的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礼堂、餐厅、校办工厂及配套措施。如微机室、服装设计裁剪制作室、电工电子实习室、家电制冷制热室、钳工实习室、机械制图室、机械传动室、财会模拟室、多媒体语音室、形体训练室等,逐步构建成教学、实习、科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不足300人增至3000余人(不含大专生)。2000年学校获“河南省重点职业学校”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称号。2003年10月,全国120多所职校名校长汇聚荥阳职专举行全国第15届职教年会。会上,在百名“名校长”的赞扬声中,学校被全国城市职教中心研究会授予“中州职教奇葩”的美誉。 

       在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格归属郑州后,荥阳职专成为荥阳职校的领头雁、排头兵,一直领飞我市职业教育奋勇向前。2007年荥阳职专被省教委批准改名为“郑州机电工程学校”。 

       另外,二职高先后几年投入160万元新建、修缮房舍2200平方米,购买校园土地720平方米,购置微机60台,实习设备70套,绿化硬化道路1000平方米,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三职高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建起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并购置土地15000平方米,新建学生阅览室、微机室等。四职高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新建校舍30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50余套。崔庙综合高中也投入资金617万元,建起宿舍楼、实验楼三栋,修缮办公楼一幢。侨联电子学校、建筑学校、广志职业培训学校也都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扩建了校舍,配备了专业实习场所,改善了办学条件。卫生学校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20万元,在万山南路征地18亩,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餐厅等。广志职业技术学校也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在荥泽大道与禹锡路交叉口西200米处开建了新校区,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配套实习车间、场地等,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架起了学生通向成才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广大师生的拍手叫好。那时走进每所职校,学生励志向上的标语就会立刻映入你的眼帘:‘’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技能在身,百业可为”、“职业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希望”,“在职校学习,升学有望、致富有门、创业有路”,“职业学校给你立身之技,广阔天地让你大有作为”,“职业学校是开启精彩人生的金钥匙”等等,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响鼓还需重锤敲。进入21世纪之后,省市领导曾多次到我市职业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尤其是我们荥阳市委政府的领导,不仅积极到各职校调研指导,还要求劳动局、农业局等部门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协助职校办学。 

       最让职校人满意的是,荥阳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同意职业学校领导到各名校选用优秀毕业生充实职校教师队伍”的政策,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扶持措施。 

       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如重锤敲鼓,激励着广大职教师生积极向上,踔厉奋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如郑州机电工程学校为了给学生和我市的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加大了服务力度:
       一是向上级劳动部门申请,把“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建在学校,随时为学生和农民工进行专业等级鉴定,使他们少跑腿少花钱,在当地就能获取专业等级证书。
        二是和市劳动局、农业局举办“阳光工程”,为职校学生和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免费进行专业技能鉴定,为其进行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三是多方考察,与信得过的企业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建立就业基地,让部分专业技能过得硬的学生,在校就能被用人单位选用并早早就业。仅2005、2006两年,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就为2910名学生和社会劳动者进行了专业技能鉴定,又与劳动部门联合培训1649名农民到广州、深圳等地务工,还与农业局一起为300名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广志职业技术学校也和劳动部门联合为不少失业职工、残疾人免费进行了培训。另外,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和二职高、三职高等其他职校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计算机、电子电器、服装、旅游、幼教、机械、财会、汽车维修、果树栽培、农业种植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据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统计,有不少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领军人物,深受社会和员工们好评。

       另外,在招生和对口升学方面也有突破。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市职校招生3140人,2002年3270人,2003年3180人,2004年3010人,2005年3180人,2006年2998人,2007年3206人,其中6年突破3000人大关。对口高考中,2001年升入大学367人,2002年578人,2003年528人,2004年636人,2005年712人,2006年728人,2007年710人,升学人数连年递增,升学率达90%以上(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人数与升入高校录取人数之比),居郑州郊县前列。 

       在就业方面,每年的学生就业率均在85%以上(愿意就业和被安置就业人数之比)。在回乡青年的培训方面,各职校协同各乡镇成人学校培训返乡知青及各类科技人才达75%以上。一串串的数字证明,荥阳的职业教育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艰苦奋斗干实事,砥砺奋进铸辉煌。2007年,荥阳市在争创职业教育强县市的活动中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活动先进县市”,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获得奖金100万元。  在成绩面前,各级领导及全体职教员工没有陶醉,没有自傲,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改革的大旗,大动作,大举措,合并职校,整合资源,向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迈进。除了卫校、广志职业技术学校外,其余中等职校于2007年全部合并到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和郑州电子信息中等专业学校(原侨联电子学校)。合并后,付立明、关瑞玲先后任郑州机电工程学校校长,后张国富接任校长至今;马广健任郑州电子信息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后吴华阳接任校长至今。现在,两所学校都有2000至4000名不等的在校生,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齐全的设施和充足的实习训练基地,有各类强硬的专业,有花园式的校园环境,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实习和实训。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政策的影响下,有四所中等职业学校入驻荥阳。其中郑州电子科技中等专业学校、郑州实验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了2023年第一批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验收。目前,郑州电子信息中等专业学校、郑州铁道中等专业学校、郑州平原邮电中等专业学校等3所学校,已经通过郑州市验收,正在等待2023年第二批河南省标准化职业学校验收。 

       回首荥阳职业教育近半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深深感到:正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代代职教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砥砺奋进,荥阳的职业教育才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个个辉煌,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蓬勃发展。当然,即使再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也会存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也会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只要广大职教工作者不忘初心,埋头苦干,扬长避短,不辱使命,荥阳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谱写出新的篇章,创造出新的辉煌,为社会的和谐、民族的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