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文学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1-04 08:18: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新的理论命题,其话语构建工作亟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参与其中并作出独特的贡献。目前,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入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文学学科的作用也同样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当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情感、认同、秩序、归属等诸多要素,同样需要中国文学学科提供学理支撑。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中国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国文学研究领域。

当前,各学科都在从不同领域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性质,通过学理分析和事实支撑的方式来论证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历史共同体、心理共同体等(参见郝亚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对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完全可以和中国文学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提炼出文学话语,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体系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话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话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文学话语。

共有精神家园

《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样,《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也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满文、蒙古文等民族文字的文献当中,就有许多汉文学经典译本;清代时期的达斡尔族、锡伯族等东北人口较少的民族,又通过这些满文译本吸收了汉文学经典;在江浙地区起源的梁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也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学上展现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也一直是文学研究的核心话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加强文学方面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先编写四卷本“中国文学简史”,其中少数民族文学占一卷,如果少数民族文学须占两卷,即改为五卷本。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在构筑文学方面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980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其使命就是研究中华文学,就是在构筑文学方面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话语,要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民族文学研究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

我们进行中华文学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不是为了找到哪个民族文学经典的差异性,而是通过研究共同性来探究文学的本真。如《尼山萨满》,它是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多民族的萨满传说。如果不从多民族传播的整体出发,那就无从得出“追魂—弃魂”是《尼山萨满》的核心母题的结论,也就无法认清《尼山萨满》的来源与构成。可以说,各民族文学经典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融入了周边民族的文化要素,我们研究民族文学经典,就是要从探究共同性当中挖掘其本质。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文学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之路。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也一直是文学研究的核心话语。1961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编写出版计划明确提出,要写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情况。1992年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以及2005年出版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就是要把中华各民族文学构筑在中华文学的版图中,梳理出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面貌。

可以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话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文学研究的重要话语,目前对其阐释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加强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最关键的是语言文字研究,如果不精通汉语以及某一门民族语,那么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就难以深入其中,也就难以总结深层次的认同规律。因此,我们需要精通汉语和民族语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研究。在民族文学学界有一批汉族学者精通民族语,如马学良精通彝语、张公瑾精通傣语、郎樱精通柯尔克孜语,他们分别在彝族文学、傣族文学、柯尔克孜族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华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还有很多民族文学经典需要我们从中华文学视野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熟练使用汉语和民族语的学者作出创新性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利用以汉语为载体的民族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同样为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作出了贡献,这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力量。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讲好中华民族文学故事的根本目的是宣传中华民族文学、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者和文学评论者应该承担起宣传的使命。文学创作者要担负起讲好中华民族文学故事的历史使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汲取到文学创作中来,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学形式沁入人心。

与此同时,文学评论工作者也要把握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中华民族整体叙事逻辑。文学评论不仅要看作品是否反映民族特色传统,还要看作品是否突出各民族文化共性和中华民族共同形象符号,是否彰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故事,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各种新技术与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创新新媒体传播形式,使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及其文学研究成果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手。

文学理论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到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才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体系建设有一些新的创见。从宏观而言,我们需要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学科建设、教材编写、专家学者培养等根本问题。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学科建设,一些相关民族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已开始进行融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设置了“登峰战略”重点学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学科”,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文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得到立项。我们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目的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目前已有《中华文学通史》《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重要的科研成果,但还需要在编纂中华民族文学通史、中华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史等教材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对于专家学者的培养,还应在课题设置、评奖评先等方面进行引导,目的是鼓励专家学者推出立足中国文学、解读中国文学实践、回答中国文学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建设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学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会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体系的正确道路。

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理论命题正在开展积极研究。不过,距离我们对中国文学学科的整体期待还有差距。这是中国文学学科的共同责任,不应局限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同样,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话语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理论体系建设,是中国文学学界的共同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杨阳报纸王晏清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