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学评论」王学友纪实文学随笔集《岁月如斯》研讨会侧记
熊家林(随缓)
2024-10-26 10:01:21
 #我拍了拍秋天# #创作挑战赛六期# #双星计划2周年#  #顶端秋日创作季## #文学评论# 
深秋朝阳照渝北,云龟山下好风光。10月25日上午,南岸区作家协会、纪实文学创委会、《黄桷小屋》公众平台作家,云聚长寿与渝北交界的云龟山下的“遇见井边”农家乐花园会议室,掀开王学友《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研讨会的浪花。

参加研讨会的有南岸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杨金帮,区作协常务理事、纪实文学创委会主任潘云国,区作协理事、纪实文学创委会副主任王学友,区作协理事王明学,区作协南山诗社社长冯平,副社长忆卿,秘书长陈金凤,纪实文学作家潘传学、熊家林、宽慧及随行司机13人。

会议由潘云国主持。首先,潘云国向作家们介绍了《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作者的基本情况:王学友,笔名,王工,71岁,大学文化,民建会员、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南岸区作协会员,南岸区作协纪实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曾在《黄桷小屋》《西岳文化》《都市头条》《南山风》等媒体发表多篇散文、译文、随笔、诗歌、短篇小说。

接下来,《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作者,研讨会主角王工介绍了创作《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的出版情况。王工介绍说:各个章节里的人物故事,都是改革开放年代,我亲身经历的身边的真人真事,用随笔手法,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纪实文学。希望通过今上午的研讨会,诚请作家文友们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让作品修改更加完美。

王明学开门见山,先向王工赠诗一首:青山白日静/井边文风流/智慧壮胆行/希望在招手/已过两年半/如斯再相见/娓娓道真话/奇景在人间。随即点评道:2022年5月首次讨论《岁月如斯》,文友们提出的修改意见,王工修改打磨比较成熟了。尤其今年发表的“我到过的城市”《深圳》《吐鲁番》《天津》《徐州》写得不错,比《岁月如斯》随笔集写得更加鲜活,更有可读性。最后提三点建设性意见:一是语言还需精练,无关的事不说。二是每个章节最好立个标题,不然从游记来看,会产生误会。三是涉及专业技术的内容点到为止,避免讲得过多让读者乏味。

冯平对王工《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建议作品中的口语,涉及的川渝方言,尽量采用全国通用语言,或在方言后面加上注解。

潘传学对《岁月如斯》这本书多方面的价值给予了点评:作为对渐行渐远那个时代的怀念,或者说对那个时代的致敬,可以肯定其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必将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其思想性、趣味性、可读性亦将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二是对《岁月如斯》书名给予了赞扬。王工将“岁月如斯”用着书名,应该是有感而发。是人生之叹,岁月之叹,风尘之叹。表达的是曹操在《龟虽寿》里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精神,表达的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旷达胸襟。目录可洞见作者取材的趣味和人品。《岁月如斯》全书计57章,分两大类写作,一是侧重写人之文,写了晓英、胥叔、老爷子、小背心等30多个人物;一为侧重写情之文,写了麻井街、姐姐的箱子、母亲走了、天堂没有痛苦等20余篇谈人生遭际、生离死别等“人生有情泪沾臆”的感悟。所写之人,皆身边熟悉之人;所写之事,皆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伤逝”所写之事。他从写作特点分析提出了四点建设性意见:一是写人,落笔即开门见山,绝无拖泥带水。二是叙事,无不极简。三是写景,无不生动。四是议论,无不切要。

忆卿点评说:我和潘传学的观点相同,好的方面:《岁月如斯》名字取得非常符合随笔,形成王工自己的风格是正确的,很有时代感,让读者怀念当时的年代,偶尔穿插的诗句也很有特色,增加可读性。建议:一是语言中涉及的方言可加注解。二是章节的完成度不足,问下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留的空白太大,缺乏完成度。三是对人物的描写多费点笔墨,写风景要细化,写美女要不厌其烦,让读者领略到人物的风格。四是作品显得过于散,不要给人过度的跳跃感。五是冲突感不足,可适当虚构些情节增加冲突与光华。建议采取分层次写法,采取重庆与深圳对比性来写。当否,供王工参考。

宽慧对《岁月如斯》的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作者思维逻辑强,写作条理清楚,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二是作者文学功底厚,引用典故丰富恰当。三是作者记录身边所有的人和事,每个人物的设计都能写得丰满鲜活。四是此书人文价值高。建议:纪实文学作品感觉有点平铺直叙,可以再把文字精炼些,并且可以有新颖的故事化,人物对话可以再戏剧化些,让可读性更强,更迎合读者的口味,可参照徐霞客游记,马可波乐游记的某些手法。

陈金凤重点对王工后续创作发布“我走过的城市”《深圳》《天津》章节中的风土人性、饮食文化、历史人文的描写给予了赞美,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建议:一是在写作手法上可把随笔、散文、小说融合一块来写,写得更精彩些。二是专业技术方面的文字表达可以更通俗些。三是逻辑连贯性欠佳,部分内容跳转较为突兀,例如从培训学习突然讲到与潮州小伙的住宿经历,过渡不够自然。四是深度不足,对于一些现象和经历,如天津的环境问题、沿海与内地的产品差异等,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潘云国点评说:王工的《岁月如斯》是纪实文学与随笔融合创作,比较成功的佳作。王工的工作人生经历与我相同,都经历过煤矿企业的洗礼,形容煤矿工人的艰苦程度:是埋在地下没有死的人,一般四五十岁就成了夕肺病,写出了矿井艰苦的人生故事。二是作品反映了国企在改革开放艰难时期“关停并转”的痛苦经历,作为煤矿技术人员,王工进入新建的重庆第三针织厂,通过自学成为针织行业专家,作品时代感很强。建议:一是作品中的技术专业用语可以加注,让读者通俗易懂。二是到的城市标题可加注副标题。三是语言中的口水话可适当减少,尽量提炼成文学语言。四是写作手法可以多样化。

杨金帮主席在充分肯定《岁月如斯》作品优点的同时,开门见山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作品中的记叙的内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以删除。二是标题可把名词改成动词,虚实结合,体现文眼,要有亮点,让标题更加活跃。三是整部作品就定位为纪实文学,无需改成小说。四是在作品篇章中,建议有核心内容介绍,加个人体验,加与当地人物纠葛关系加思考升华。作家们的发言都很有见解,对作品的评价,我和作者都有受益。

通过与会作家热烈研讨,各抒己见,为《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修改意见,王工深切感谢作家文友提出的中肯意见,认真修改,还将《黄桷小屋》陆续编发的系列城市编入《岁月如斯》续集《岁月如歌》。

最后,潘云国对评论会作了简要总结,他说:评论会开得很成功,在坐的作家文友们为王工的作品提出了发自内心真诚的建议,综合作家文友的意见和王工下一步将《岁月如斯》与续集《岁月如歌》融为一体的思考,可以融合为《岁月如斯●如歌》。晌午时分,王学友纪实文学随笔集《岁月如斯》研讨会落下帷幕。

吃过午饭,午后的秋阳洒满云龟山,作家们分乘3辆轿车,沿着盘山柏油公路,腾云驾雾来到海拔1038米,属明月山系的云龟山巅,站在山巅平坝望云海,蓝天白云满山巅,站在山巅平坝留美景,打开了作家们文学创作开拓视野的阀门,留下那片美丽的蓝天白云。

作家们沿着云龟山景区双向柏油公路绕峰转,这条柏油公路正是渝北区与长寿区的分界线,公路左手边是长寿区的八颗街道水井村地域,公路右手边是渝北区大盛镇老屋村地域,让作家们来到云龟山上体验了一把“一脚踏两区”的感受。

站在峰顶望远山,晚秋的云海盖满山,层峦叠嶂的远山一层层,远山藏在云海里,卧在远山里的长寿城区忽隐忽现,崖头那片芭茅花摇曳着头,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风景画。

14点30分,作家们迎着秋阳欢呼雀跃,乘坐原车打道回府,与云龟山分手道别,王学友《岁月如斯》纪实文学随笔集研讨会的余音,依旧在作家们思绪里索绕。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