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独角兽企业培育的三重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08 18:18:18

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有力”要求加大支持力度,“有效”则要求提高支持的精准度。要做到既有力又有效,必须深刻认识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作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的内涵特征,把握好培育此类企业的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及治理逻辑。

何为“瞪羚”与“独角兽”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奇(David Birch)首次提出“瞪羚企业”的概念,即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立数年内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的中小企业。其特点是发展领域新、突破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目前,国内主要有《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对这类企业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独角兽企业”的概念来自投资界,是指设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其特点是基于独门技术储备,形成独特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赢得独有市场地位。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75家,总数位居全球第二。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主力军,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技术消长、要素聚散、产业兴衰、市场枯荣的重要风向标。这两类企业主要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获取增长的原动力,随后会大范围带动要素集聚,并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它们还能进一步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创造增量市场空间。可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因产业而异的技术逻辑

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大多属于面向空间、材料、智能、健康、能源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在生成机理及演进过程方面各具特点,创新链与产业链互动的界面各异,对于人才链、资金链的嵌入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以合成生物研究为例,其正在对传统化工技术路线进行颠覆性改造。该产业发展需要多领域学科交叉以及多相位技术链接,产业链链条长且支链繁复,上游涉及DNA/RNA合成、测序与组学等关键使能技术,中游需要构建生物系统及生物体设计和开发的技术平台,下游是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从底层技术研发到最终的产业化落地,都需要不同类型主体的密切协作,导入相关技术、设施、装备等资源,实现研发队伍和技能型人才的匹配,推动研发组织和算力协同、生产协调、成本控制、商业策划、场景设计等诸多能力的集成。此外,这类产业的技术发展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扶持,尤其需要吸引以耐心资本为代表的长期资本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赛道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发展所依托的底层技术存在各自的演进逻辑,要实现有力有效支持,必须深入研究其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不断形成规律性认识,布局具有必要纵深的前瞻性技术研发。

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用出来的,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高频互动的结果。无论是瞪羚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都会经历严苛的市场选择。面对技术突破催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市场响应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层出不穷的技术供给面前,市场选择是审慎、挑剔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此外,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其兴奋点迁移的速度往往很快。对于一些技术虽然先进,但应用前景不明朗,难以迅速形成现金流的企业,市场通常会选择放弃。从这个角度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都是经受住市场大浪淘沙的胜出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企业竞争的态势,过往的竞争大多着眼于提升利润率和市场份额等指标。当下,科技领军企业通常采取结盟策略,通过形成产业链或创新集群以及营造创新生态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以英伟达、微软、苹果为首的科技巨头市值屡创新高,正是源于它们在构建技术生态、引领和挖掘潜在需求、开辟增量市场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新形势下,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互动界面持续更新。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要赢得市场青睐,既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应用导向的技术研发活动,更要勇于探索市场的暗黑区域,以有组织、策略化的技术创新,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

生态为先的治理逻辑

作为典型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早在2003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就启动“瞪羚计划”,为瞪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支持。2023年,北京出台“独角兽十条”政策,构建面向独角兽企业的“4+X”服务体系,推出主动发现、系统培育、精准施策、规范发展的一整套支持举措。由于在要素集聚、技术突破、生产组织、市场响应、竞合关系变迁等方面存在诸多变数,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其治理逻辑必须因势而变、与时俱进。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显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北京是全球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同时,这三地的创新生态指数排名也很靠前,分别位列第1、3和11位。显然,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应该成为治理逻辑的起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施策。一要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调发力。政府应在市场可能“失灵”的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和政策引导,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成长中能力普遍欠缺的环节给予必要扶持。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二要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发力,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涵养有利于“瞪羚”飞奔、“独角兽”腾跃的创新生态,实施多维度、全方位赋能。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支持,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增强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三要注重条件和能力建设的“软硬兼施”,既要进一步夯实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发展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统筹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算力网络等基础硬件建设。对数据密集型智能化科研进行前瞻性布局,为此类企业科研范式和技术突破模式的迭代升级创造条件。也要营造开放、包容、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四要推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推动科技领域各方面改革的系统集成,也要实现科技与教育、人才、金融、产业、对外开放等领域改革的联动。五要兼顾治理的战略高度与实施的精细度。一方面,面向未来的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易变性特征,需要加强趋势研判、规律认识和需求把握。另一方面,不同产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规律存在差异,各地培育的基础条件也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从技术发展、概念验证、分层孵化、金融支持、应用场景设计上予以区分,体现治理的“颗粒度”。

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其背后的技术、市场、治理逻辑,着力达成三重逻辑的互恰。这样才能提升技术突破的有效性和效率,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让更多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腾空而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新征程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研究”(22VRC1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张天悦 问严锴报纸 胡子轩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