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专访瑞达集团副总经理刘毅:安全储能迫在眉睫,以差异化路线挖掘千亿储能市场
时代周报
2024-10-21 17:19:20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周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动化的浪潮中,储能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能源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而发展“新型储能”更是在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之一。

当下,安全正成为储能淘汰赛的重要关卡。在储能电站遍地开花之时,储能电池火灾事故频发,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今年以来,国内对于储能安全、消防政策收紧已成大势所趋。

“目前广东、湖南等省份对储能电池有相关的地方标准,固态铅电池是唯一可以进入建筑物内使用的防燃防爆的电化学储能电池。”瑞达国际集团(以下简称“瑞达集团”)副总经理刘毅日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2年以来,瑞达集团始终聚焦安全储能,推出一系列本质安全的产品,有效解决行业发展的难点与痛点;公司也从当初一个小小的厂房,通过收购、研发、扩展海外市场等方式不断壮大,在二十来年储能行业的跌宕起伏中,成功蜕变为固态铅电池行业的领军者,并在2007年率先冲到境外上市。

上市后第十年,瑞达集团并不止步于做储能外贸,而是踏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海外建设产能。2016年,瑞达电源(越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南瑞达”)成立,两年后,越南当地最大的蓄电池工厂投产。

官网显示,瑞达集团在中国和越南共设有8大生产基地、11个全球仓储物流中心、100多个国家销售网点,拥有200余项国家级发明专利,产品种类多达1000余款,其中包括固态铅电池、IDC专用铅酸电池、UPS电池以及锂电池等,广泛应用于电网侧、电源侧、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轨道交通、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全球累计出货量高达100GWh。

在国外市场风生水起的瑞达集团,却在2020年选择“杀”回国内市场,在同行选择出海“逃离内卷”的同时加入国内竞争激烈的价格战……为何瑞达集团要逆流而上?在技术路线上为何坚定选择无酸固态电池拓展储能市场?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日前,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刘毅,从他的视角来回顾瑞达集团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其对储能行业的发展前瞻。

以下是对话实录:

坚定固态铅电池技术路线,挖潜千亿室内储能场景

时代周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迅速,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技术路线上看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瑞达集团为何选择无酸固态电池拓展储能市场?这一技术路线有何优势?

刘毅:近两年国内储能行业发展形势很好,我们也借着国内储能东风将固态铅电池储能产品推向国内市场,这一产品与其他技术路线的电池有明显区别。

一是安全,目前广东、湖南等省份对储能电池有相关的地方标准,固态铅电池是唯一可以进入建筑物内使用的防燃防爆的电化学储能电池。二是环保,固态铅电池从制造、到全生命周期的使用、乃至以后的回收,均不会产生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并可实现全部回收。

三是经济性,一方面,国内铅产量占全球近一半,近20年来铅价波动基本在5%上下浮动,资源稳定带来成本的可控性;另一方面,该产品安全性高,不需要太多维护的成本和管理手段,维护的便利性能够降低业主和投资方的管理和维护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回收实现降本。以上三点就是我们未来要应对储能市场的整体方向。

目前市场主流确实以锂电池为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推广固态铅电池的场景,因为任何情况下都会有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的细分类别的产品需求。锂电池的优势是能量密度高、生产集成各方面产业链完整。铅电池产业经历了170年发展,同样极为成熟,产品也迭代到现在的固态铅电池。不论是从技术、成本、应用场景上,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独特的定位。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哪怕锂电池已经占据95%的市场,固态铅电池能做到5%的市场体量仍然很大。固态铅电池的高安全性可以应用在独特的场景——建筑物内、数据中心、工业楼等。按照市场情况,光是室内储能应用场景,我觉得起码是千亿级以上的市场体量。

今年8月,商务部等5部门制定了《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推动电动自行车铅酸电池以旧换新,以及鼓励铅酸电池替代锂电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国家目前也看到铅电池本身应用的领域和市场,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是机遇。

SNEC储能展上,瑞达集团展示其固态铅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案例,其中有不少室内储能场景。图片来源:时代周报 高秋榕/摄

时代周报:瑞达集团的OPzV固态铅电池采用独一无二的固态电解质技术,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瑞达集团如何打造其产品的安全壁垒?未来如何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刘毅:市场上的竞争永不停歇,企业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性,最重要的是电池基础研究,因为整个储能系统里成本占比最大、最关键的就是电池,瑞达集团是做了22年电池的企业,对电池、电芯本身的研究有很厚的沉淀和经验积累。

其次是系统集成研究。国内储能运用和我们原先在海外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储能应用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概念。在海外做源网荷储、太阳能储能,更多的是解决有电和没有电的问题;但在国内,我们要通过储能去赚钱。就好比私家车和出租车,私家车是为了解决有无车出行的问题,而出租车用于赚钱的工具。在这两个市场,储能电站的系统搭建集成思路不同,侧重的考量也不一样,会考验企业技术集成能力,这同样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近几年来,我们应该至少投了两、三亿资金在技术研发上,在中国深圳、越南等三个区域的研发中心投入近200名研发人员进行储能电池系统集成研发。我不敢说瑞达集团将保持很长时间的技术领先,但至少在铅电池特别是固态铅电池这个领域,未来我们还是有很大机会(继续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

除了技术之外,成本是国内储能行业“内卷”的主要方向,像现在大型储能电站招投标,也是优先考量成本。事实上,从初始投资来讲,我们的成本跟其他电化学储能成本差距并不大,但我们更应该看的是综合成本——即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和安全成本。

譬如,同样投100万元建设的电站,用10年的话每年分摊折旧10万元,但如果只用2~3年就出问题,如起火爆炸了,那么分摊成本相当于一年30万元,甚至还有其他连带损失,如财产、声誉、品牌等。所以我们要从投资方、用户、设备厂家等多角度去考虑降低综合成本。

对于未来的降本方向,我认为随着储能市场体量增加、国内政策完善、不同技术路线迭代竞争、以及市场商业模式进一步规范,未来储能成本也一定会相应下降,因为产品的成本一定是适合市场的,超出市场之外的成本的产品是无法获得市场的。

顺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逆着“出海热潮”往回流

时代周报:2024年7月,瑞达集团越南新能源电池工厂开工,这为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公司为何会选择去越南建厂?目前越南工厂建设进展如何?未来是否有新产能布局计划?

刘毅:目前瑞达集团具备15GWh产能,开工率超过90%,其中国内产能10GWh,主要分布在衡阳,海外产能5GW,主要分布在越南。自2017年以来,瑞达每年都在越南扩建一期电池工厂,截至2023年底已经建设了五期。

我们最初选择去越南建厂有两个因素,一是我们明显看到国内市场环境加剧内卷。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周期,而我们作为深耕行业二十几年的企业同样在当时看清形势,包括利润下降、行业订单争夺、国内对环保进一步管控等,这些都在不断压缩利润。二是因为当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消化产能,对于瑞达集团这种外贸型企业来说,在越南设厂能够进一步把海外市场打通。

对于新产能的布局,国内方面,长三角以及西北地区在未来会有产能扩张的可能性;海外方面,我们可能会靠近南美洲建设产能,同时还有在东南亚继续扩产的想法。

时代周报:我们注意到,2005年至2021年,瑞达集团每年80%的无酸固态电池是销往海外市场,而从2022年初,瑞达集团开始将重心转向国内并展开布局。为何在这个时间选择转向做内贸生意?

刘毅:这是行业形势所致。单纯去做外贸当然很轻松,企业本身利润回款也快,但是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后,国内企业再想单纯做产品出口难度很大,所以基于国内已有的生产线、管理团队、人员组织,参与国内市场是一个选择。

除此之外,外贸订单的急剧下滑也让企业寻求新出路,刚好此时国内对新型储能行业进行扶持,所以我们选择主动参与国内市场,加入“卷”的市场潮流,若一个企业选择“避而不卷”,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被国内市场淘汰。

同时,我觉得目前全世界所有产品的竞争,包括制造业竞争,很多有中国企业参与的,应该都会“卷”到一个新高度,“卷”到世界第一。在国内如果我们能做到行业第一,那么在世界一定是行业第一,企业在出海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更高的议价空间、以及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目前瑞达集团的越南产能全做外贸,销往欧美和非洲等地;国内产能大概60%为外销,40%为内销。不过随着我们主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国内产能的分布比例未来应该会有变化,可能变成60%以上产能转向内销。

时代周报:近两年来,随着新型储能政策的扶持,不少锂电企业也切入储能赛道,随之而来的是储能系统中标均价持续下行。您认为储能行业的价格战会持续多久?未来储能行业是否会由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

刘毅:首先,价格战,包括初期大家对成本的竞争,事实上就是为了抢占市场,获取品牌影响力。在这种无序竞争过程中,随着相应政策配套和规范出台,行业会出现一些头部企业,随后便会进入真正的规范期。

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因为国家不会允许行业长期处于无序竞争中,这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譬如我国某些电化学储能材料储量占比只占全球资源的7%,价格话语权极有可能受制于人,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企业层面来讲,若长期处于无利润或低利润时代,是无法进一步投入研发从而提升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没有办法更好地迭代自身产品,未来企业也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我觉得价格的“卷”只是暂时的,当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和内卷之后,行业会趋于平静。这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真正有实力、有技术迭代能力、研发上真正有投入的企业,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基于合理的利润空间活了下来。

对于我们这种创立20多年的公司而言,对财务风险以及现金流控制做得比较完善,再加上前几年不断做技术迭代和研发创新,我们经营压力没有很大。但无序竞争仍有周期,在这期间,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谨慎的考虑战略性扩张,快速攻城略地拿下项目,让企业规模稳定扩大。

盲目扩张会死得很快,若自身技术积累不够,强行往新高度盲目扩张,最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这是对企业不负责,也是对社会不负责。

从2022年储能元年到现在,也不过短短两年。以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在任何一个行业前期发展阶段,对于技术路线竞争、成本竞争、应用场景匹配,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来结束无序竞争。虽然现在“卷”得非常厉害,但我觉得可能还要1~2年时间(储能行业)才能慢慢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