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探秘马王堆汉墓
传承文化
2024-11-03 07:48:09

一、《盗墓笔记》与长沙的盗墓渊源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开篇将故事背景置于长沙,并非偶然。在中国历史上,长沙与北方的洹洛地区一样,是盗墓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考古学家商承祚先生在《长沙发掘小记》中就提及“解放前,长沙盗墓甚炽”。这里的“土夫子”,最初本是靠贩卖黄泥为生的农民,在长期挖掘过程中偶然挖到古墓并发现其中宝贝能换取高额收益,于是部分人便以此为业,使得长沙一带盗墓之风盛行。
 
然而,在这片盗墓之风盛行、许多古墓已“十室九空”的地方,马王堆汉墓却成为了一个例外,它的发现以及其中出土的丰富文物和保存完好的“千年不腐”女尸,震惊了全世界,也由此揭开了一段段神秘而精彩的历史篇章。
 
二、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历程
 
(一)地名由来与传说
长沙市东郊距离市区四公里处,有两座小土丘,因其形似马的鞍具,当地人称之为“马鞍堆”,后逐渐误传为“马王堆”。传说这里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的墓地,光绪年间的《湖南省通志》中的《善化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标明了具体方位。如此详细的记载,自然引起了“土夫子”的注意,曾有“土夫子”谢晓初盯上此地,但因一次夜挖时遭遇雷劈,迷信的他们认为是老天爷的警告,便放弃了挖掘,否则马王堆或许会更早被发现。
 

(二)防空洞挖掘引出的发现
直到1971年,中苏关系紧张,长沙市政府决定在马王堆挖大型防空洞用作战时伤病员救护所。在挖掘过程中,战士们发现了土质的异样,先是赭红中夹带着白点且越挖越硬的红土,之后又是密封性极强的白膏泥。接着,洞里突然冒出一股凉气,遇到照明蜡烛后“轰”的一声燃烧起来,这一现象被传至湖南省博物馆,专家们据此初步判定为“火洞子”。“火洞子”是当地“土夫子”对一类古墓的称呼,其出现往往暗示墓葬保存完整。考古人员随后勘探断定这里可能是两座规模很大的汉墓,于是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并将已暴露的一座命名为一号墓,另一座为二号墓。
 
三、一号墓的发掘与惊人发现
 
(一)盗洞与白膏泥中的奇迹
1972年初,一号墓正式发掘。起初发现了多个盗洞,但幸运的是盗墓贼都未挖到墓底。继续挖掘时,在白膏泥层中竟挖出了新鲜的树叶,起初大家以为是从墓口飘落,可随着挖掘深入,鲜嫩绿叶不断涌现,还发现了被遗弃的竹筐,这才明白这些绿叶可能是建墓时遗留下来的,因其混杂在密封性极强的白膏泥中,历经千年仍鲜嫩如初。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们不禁猜测,墓主人的尸体是否也保存完好。
 
(二)椁室与不腐女尸的现世
当挖到墓坑底部的椁室时,其体量罕见,里外共四层,长四米多,高一米五。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揭开棺材盖板,当第四层盖板打开后,眼前的景象令人目瞪口呆。墓主人是一位女性,浸泡在无色透明的棺液中,身上盖着丝锦袍,穿着麻布单衣,脸上盖着锦帕,双手双脚被丝带系着,全身被18层丝、麻衣衾包裹着。她虽看上去已不年轻,但皮肤淡黄色且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完全不像一具古尸。
 

经过现场简单防腐处理后,女尸被送至湖南省医学院解剖。解剖发现女尸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日本血吸虫病等,且肠胃中还有约138颗半形态饱满的甜瓜籽。通过对其死因的分析,排除了上吊自杀、被人袭击致死等可能,结合肠胃中甜瓜子情况,推测女尸可能是因某种急性疾病爆发,如冠心病发作猝死。
 
四、女尸身份之谜的破解
 
(一)西汉早期墓的判定
要确定墓主人身份,首先要明确墓葬年代。专家们通过对墓葬形制、做法以及出土随葬品的考察,认为这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墓。其为长方形竖穴墓室,带斜坡墓道,木椁周围先填木炭,再填白膏泥,最后用“五花土”夯筑,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西汉墓特点。墓中出土的陶器、漆器造型也与已发现的西汉墓同类器物相同,且墓中发现泥“半两”和泥“郢称”,不见“五铢钱”,由此可基本确定墓葬年代在汉武帝之前。
 
(二)“妾辛追”与印章揭开谜底
在墓中发现了一个奁盒,里面藏有一枚角质印章,刻着“妾辛追”三个字,初步证明女尸身份。但翻遍史书未找到“辛追”记载,其身份和墓葬规格之谜直到二号墓发掘才得以解开。二号墓虽保存不佳,墓室塌陷且充满淤泥积水,但考古工作人员经筛选清理,在淤泥中发现三枚印章,分别刻着“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仓”字样。查阅史料可知,利仓是西汉长沙王丞相,早年随汉高祖刘邦征战天下,后被封为轪侯,而辛追就是轪侯利仓的妻子。
 

五、千年女尸不腐之谜的探究
 
(一)防腐处理的猜测与文献记载
对于女尸千年不腐的原因,人们首先想到是否经过防腐处理,毕竟埃及木乃伊就是防腐处理的产物,我国古代也有相关记载,如薄太后陵被盗时其面容如生。但文献记载仅供参考,还需依靠科学手段研究。
 
(二)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
研究人员对棺液检测发现其pH值虽高,但仅能起到一定消炎作用,离使尸体不朽还有距离。真正让女尸得以保存的关键在于独特的墓室结构。马王堆汉墓是竖穴土坑墓,深约16米,算上封土有20米深,棺椁位于地下20米深处,周围有厚约半米的木炭层,能吸收空气中水分,木炭层外是一米多厚的白膏总泥层,其黏性好、密封性佳,能隔绝外界,使棺椁内构成完美封闭空间,保持恒温、恒湿状态,这是女尸不腐的决定性因素。
 
六、马王堆中的饮食文化展现
 
(一)汉代的分餐制与起居方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透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我们能一窥汉代的饮食文化。现在常见的是“合餐制”,但汉代采用的是“分餐而食”。这与当时人们的起居方式有关,那时没有桌椅等高足家具,人们直接坐在铺在地上的席子上,“筵席”就是正统坐具,“席”指柔软草,“筵”质料更结实用于铺地。这种起居方式决定了吃饭时人们席地而坐,面前摆一张低低的小食案,案上放食具,所以是分餐形式。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如竹席、草席、匕、漆案、漆盘、漆耳杯、漆卮、箸等餐具,这些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用餐的标准配备。
 


(二)汉代的饮酒之风与器具
从出土的漆卮、漆耳杯等饮酒器具以及漆锺、漆钫等盛酒大型器具可以看出,汉代饮酒之风盛行。漆卮类似现在的马克杯,用于盛酒;漆耳杯用于饮酒,上面常写“君幸酒”。仅6件酒具容量就达70多升,可见当时酒需求量之大。汉代许多名人如蔡邕、孔融等都是好酒之徒。
 
(三)汉代的进食餐具与烹调方式
箸(筷子)和匕(餐匙)是汉代进食的主要餐具,二者分工明确,箸用于夹菜,匕用于食饭,虽现在其职责有所变化。汉代烹调方式以将肉物菜料一锅煮的“羹”为主,“羹”是五味调和成的肉汤,其重要程度远超想象,西汉刘邦还创造了与羹有关的成语“分一杯羹”。从马王堆墓出土的遣策中可知羹的种类繁多,如夸羹、白羹、巾羹、逢羹和苦羹等,反映了汉人对羹的喜爱。
 
七、马王堆汉墓的历史文化意义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不仅仅是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汉早期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丧葬制度等多方面的窗口。从墓葬的建造工艺到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从女尸的保存状况到墓主人身份的破解,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信息,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时光,与古人进行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对话。


 
它让我们看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方面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对古代的防腐技术、丧葬礼仪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马王堆汉墓作为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也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其在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彰显。
 

总之,马王堆汉墓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多年前西汉社会的点点滴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解读和品味。
 
八、从马王堆看古代文化传承与变迁
 
透过马王堆汉墓所展现的诸多方面,我们还能进一步思考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例如饮食文化方面,从汉代的分餐制到如今的合餐制,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代的分餐制适应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而随着桌椅等高足家具的出现,人们的用餐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合餐制更利于社交互动,成为了现代主流的用餐方式。
 

再如丧葬文化,马王堆汉墓体现了西汉时期较为完备的丧葬制度,从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选择到尸体的防腐处理等,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和做法。这些丧葬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也经历了传承与演变,一些传统的丧葬观念和仪式在现代社会虽然有所简化或改变,但依然能找到其古代的渊源。
 
又如古代的手工技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陶器等文物,展示了当时高超的手工制作水平。这些技艺在传承过程中,有的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成为了我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如漆器制作工艺在某些地区依然保留并传承着其独特的魅力;而有的则可能因为社会变迁、生产方式改变等原因逐渐失传,但通过对古代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尝试去复原这些技艺,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力。
 
从马王堆汉墓这个微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在传承与变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既保留了一些核心的元素,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种动态的文化发展过程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生动体现。
 
九、马王堆汉墓与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发掘对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面对诸如“火洞子”现象、女尸保存状况、复杂的墓葬结构以及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等诸多问题,通过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严谨的分析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逐步揭开了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
 

例如,对女尸不腐原因的探究,不仅仅依靠传统的考古学知识,还涉及到医学、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合作。通过对棺液的化学分析以及对墓室结构的建筑学研究,才最终确定了女尸能够保存完好的关键因素。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为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例,促使考古学家在面对复杂的考古问题时,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合作,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研究成果。
 
再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精美的漆器、陶器到各种饮食器具,从服饰、丝织品到印章等,这些文物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还原西汉早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同时,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进一步探讨西汉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考古学在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的深入发展。
 
此外,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过程也为考古发掘的技术和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面对复杂的墓葬环境和珍贵文物时,如何进行科学的挖掘、保护和修复,成为了考古人员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处理女尸时的现场防腐处理以及后续在湖南省医学院的解剖研究,都体现了考古与医学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紧密结合。而对于出土文物的清理、修复和保存,也需要运用到一系列专业的技术和方法,这些经验对于提高考古发掘的质量和保护文物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汉墓作为中国考古史上的经典案例,其在现代考古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合作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十、结语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其丰富的出土文物、保存完好的女尸以及独特的墓葬结构,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从它被发现的偶然经过到后续深入的发掘研究,我们不仅了解了西汉早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还从中看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及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这座古墓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社会完整地封存起来,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探索、去解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考古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们相信,马王堆汉墓还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奥秘,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