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 计划时期,郑州被列为国家重点纺织工业基地,投资兴建了五座大型棉纺织厂,国棉四厂就是其中最早破体土动工的工厂。国棉四厂的图纸由苏联提供,所以建筑和布局是典型的苏联风格。而建厂初期的工人,大部分来自上海和江苏。他们带来了技术,也给郑州西郊带来了活力。2004年冬天,我第一次来到郑州,就落脚在国棉四厂。一个18岁小孩,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看到筒子楼门口挂着租房中介的信息,被一条50元月租房的信息所吸引。房东明白来意后对我说:“孩儿,那房子是储藏间,没有暖气,四面透风,住不了人的”。看我犹豫再三,房东说,“看你一人也不容易,你就住我这办公室吧,白天我上班,晚上你回来把沙发打开,就是一张床,这里也有暖气,比外面强。”就这样我住了一个冬天,房东每天离开之前用暖气给我温好水,有时候还把我脏衣服带回家洗,她是我对郑州人的最初印象。后来上学期间我也偶尔回去,跟她聊聊天。再后来住的筒子楼拆了,就彻底失去了联系。住过的筒子楼,在四厂进门的西侧,现在已经没有了,照片是08年拍的
二十年前年的四厂街道,跟现在变化也不大,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了。那时候听厂里的人说效益不好,年轻人大多都出去了,生活区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这里晒晒太阳、聊聊天,时间过得很慢。
其实时间是很快的,有的变了,有的没变,人还是那群人,店还是那些店,以前是一个自己给足、内循环的小社会。现在随着抖音小红书的传播,很多店成了网红打卡店,来四厂的年轻人反而多了起来。在一个周末,我又来四厂了,之前来是为了吃点特色美食,这次是为了写生。先逛了几圈,我看中了一个水果铺,这个位置离我以前住的筒子楼也不远,感觉很亲切。写生的时候,街坊们很好奇,以为我是什么美术班的代课老师,很多人围着驻足观看心情很轻松,画的也很放松,水果摊老板开心的拍了好几张照片其实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在这里写生,而是在写生的时候,跟一位老大爷闲聊这些年四厂的变化,提到了我住过的筒子楼和以前的老房东,大爷说,筒子楼拆了后,房东换了地方,就在我写生坐的位置往西不远处。我感觉很不真实,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更不是四厂的土著,当我知道了当初来到这座城市,第一个对我友善的人近在咫尺的时候,我还是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做了做自己的思想工作,我去敲了敲门,虽然二十年过去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老房东,她开始并没有回忆起来我是谁,而是说了一句话:以前像你这种来找地方住的外地小孩太多了,能帮我都帮,真是记不住了。可能对我来说,那是一段温暖的经历,对她而言却只是平凡的日常,她说现在还做着中介,不为挣钱,就为了街坊邻居这些老人们方便一些,岁数大了,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电脑,都靠着老街坊口耳相传。画完在四厂生活区里转一转,感觉着这里的人间烟火气, 有的角落里甚至卖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年轻人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但却是这个世外桃源里最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其实一个老旧的棉纺厂生活区,能有多不一样?也许是因为这里曾经包容了一个初到这座城市的小孩,因此让他对这里有了一种滤镜,一种亲切友善又美好的滤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