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孩子的自信心崩塌,家长可能是“帮凶”!
思言教语
2024-10-22 01:22:17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义。

这种认知,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慢慢累积起来的。

比如一棵树苗,如果在狂风暴雨中依然挺立,它就会坚信自己足够坚韧。如果每次微风拂过,它都被吹得摇摇晃晃,恐怕它从未觉得自己有力量。

这就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自我标签的累积——那些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正是他们自信心的根源。

我曾经看到一个经典的比喻:

孩子的自我定义就像一个画布,你给他们什么样的颜色,他们就会用这些颜色来描绘自己的人生。

而那些自信的孩子,往往手里握着最鲜艳的调色盘。

问题是,家长们如何才能把这调色盘递到孩子手中?

难道只是不断地夸赞和鼓励?

当然不止如此,自信的来源是复杂的,但我们可以抓住几个核心要点,帮孩子一点点构建自我价值,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定义,从而培养出那份深植心底的自信。

01 专注造就特长,特长支撑自信

一个孩子如果能在某件事上做到精通,他自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聚焦,专注于他热爱的事情。

热爱,是一种持续前进的动力。你有没有见过孩子沉浸在乐高拼搭中,直到拼出一个复杂的建筑才满脸兴奋地向你展示?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甚至于,当他想放弃时,你稍微鼓励一下,孩子马上又能继续下去,直到完成为止。

可这世上,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状况。

有一个朋友的孩子,玩个小提琴,总是拉得五音不全,整天嚷嚷着放弃。可是朋友却像只打了鸡血似的,一边拿着小本子写“进步日记”,一边坚决不给孩子任何逃避的机会。

每次孩子拉完,她都笑呵呵地夸:“今天最后一个音特别好!”

孩子听了,脸上露出难得的自信,接着继续练下去。最后,居然真成了学校里的“演奏小能手”。

你说这事搞笑不搞笑?

孩子倒是觉得自己的确有点天赋,但外人看了却觉得,好像是妈妈的“捧杀战术”起了效果。

02 成就感才是自信的最好催化剂

没有人天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尤其是孩子。自信,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而这种能力,往往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做事、完成任务,慢慢积累的。让孩子多做点事,特别是生活中的琐事,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能独立收拾书包、整理房间,甚至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比如做个简单的饭菜、帮忙洗个碗,他就会在这些小小的成就中,发现自己其实“挺厉害的”。

有一个朋友家的儿子,特别喜欢帮忙扫地,感觉自己干的每件事都特别有成就感。

有一天,孩子爸妈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给他买了个扫地机器人。结果孩子看到这个“新玩具”,两眼放光,以为是给他“打下手”的。

谁料,这小家伙竟然开始给机器人下指令,像个工头一样:“这边角落,擦干净!那边灰尘,你漏掉了!”

等扫地机器人干完活,孩子还特意检查了一遍,一副得意的样子,仿佛这地是他亲手扫的。

你说,这自信,是不是被这扫地机器人给“托”起来了?

03 进步激发自信,问题滋生焦虑

家长们往往容易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眼里都是孩子没做好的地方,结果不仅孩子压力大,自己也焦虑得不行。

其实,孩子也渴望认可,尤其是那些点滴进步。

每一次进步,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慢慢点亮孩子自信的天空。如果家长每天都能把焦点放在孩子进步的地方,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孩子的内心都会因为这些认可而变得充实。

有个妈妈,每次看到儿子作业做错了题,都会狠狠训斥他一顿。

孩子做得没劲,越来越抗拒写作业。后来,这位妈妈换了个方法,她开始每天只找一件孩子做得好的事来表扬,比如“今天这道题写得好快啊,真聪明!”或者“这字写得比昨天好看了不少!”

就这么坚持了一段时间,孩子不仅不再抵触写作业,反而开始自己主动去复习错题。

最后,妈妈自己都感慨:“真是个进步的奇迹!”

你说,是不是原来那老盯着问题的焦虑方式,给家长自己埋了个雷呢?

04 决策权造就责任感,自主性培养自信

孩子们总有那么点“自主性”,想参与到家里的大小事务中来。

但有时候,家长们习惯性地忽略了孩子的意见,总觉得他们“还小,什么都不懂”。

事实上,给孩子多一些话语权,反而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自己的意见有分量,从而更愿意承担责任。

而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就是他们自信的源泉之一。

我有一个朋友,家里老是争论晚上吃什么。

她干脆把这个“艰难抉择”丢给了她8岁的儿子,每次都是“今天吃啥,听你的!”孩子一开始还认真地思考,最后干脆定了个“轮流制”:

每个人都可以做主一天,全家都要听安排。

结果一天轮到他,竟然点了满满一桌甜点,还一本正经地说:“吃甜的最开心了,生活需要甜!”全家人笑得肚子疼,但都乖乖照做。

这个时候,孩子小小的决策权,仿佛让他瞬间觉得自己重要无比,连后来的“正餐决策”也越发自信了。

由此可见,这些日常小事,汇聚在一起,慢慢就构筑了孩子心中的自信大厦。

要让孩子学会定义自己,并给自己贴上正面的标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也需要孩子一次次的亲身体验。在日复一日的点滴进步和成就中,孩子会越来越肯定自己。

而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少一点焦虑,多一些包容,少盯着问题,多鼓励进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才会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和被认可中,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