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3年以来,中共浚县县委宣传部、浚县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精准对接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精心组织开展了以“社科+理论”、“社科+文艺”、“社科+群众文化”、“社科+志愿服务”、“社科+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2023年度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实施2024年浚县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中共浚县县委宣传部、浚县社科联决定,自10月份起组织我县优秀社科工作者深入11个镇(街道),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宣传宣讲、志愿帮扶等形式,扎实开展“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活动,旨在用心用情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宣传展示全县各镇(街道)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效,充分挖掘并保护利用好乡村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浚县社科”微信平台将陆续推出“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活动系列宣传,讲好浚县乡村振兴新故事,凝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编者
浚县卫贤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该镇非常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化育人心,促进乡村文明。
该镇卫贤村西邻“中国诗河”悠悠淇水,自古以来,卫贤村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是商都朝歌和周代卫国都城属地。东魏时期朝歌县移至卫贤村,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朝歌县为卫县。村境内现有东魏古城垣、明代恩荣坊等多处历史遗迹。
2021年《浚县志》记载:卫县城系东魏至宋故城。在今县城西南25公里卫贤集。古为朝歌地。东魏移朝歌县治于此,并治汲郡。北周为卫州治。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朝歌县为卫县,仍治卫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卫州治移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宋天圣四年(1026年)属通利军。熙宁六年(1073年)废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卫县。元初,省县入浚州。
卫县辖境相当于今卫贤镇及淇、辉二县各一部。因系春秋卫国地故名卫县。隋至宋为县治,曾为汲郡、卫州治。元初省县入浚州。明初属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卫县为卫贤至今。
卫贤镇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卫贤村则是“文化之乡”最亮眼的存在。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卫贤历史文化研究会,积极宣扬家乡文化。
《恩荣卫贤》一书由武全山主编,姜好成封面题字,卫贤村乡贤名人历经数载,共同精心编纂。一本250多页厚厚的书散发着墨香,充溢着卫贤文化的气息。
该书以卫贤人浓浓的乡愁,记述了卫贤村的厚重历史、历代名人、名胜古迹及民间传说,以武全山、王贵友、姜好成、姜秀双等为代表的诸多卫贤文化拥趸者还吟诗作赋撰写文章,热情洋溢地歌颂自己家乡当今的喜人变化,表明了他们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卫贤文化、重塑卫贤文化之魂,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文明之花。
据武全山会长介绍,之所以把书名定为《恩荣卫贤》,是因为“亚圣”孟子的后人是卫贤村人,明代孟楠官至承德郎工部主事,累官山西布政使。他的父亲孟含霓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楠的爷爷孟继官至按察使。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为了彰显孟楠家族一门三进士,特恩准时任承德郎工部主事的孟楠在老家卫贤村大街上修建了《恩荣坊》。卫贤村恩荣坊标志着卫贤村自古就是出贤能之才的地方,激励着后世卫贤人发奋读书积极向上。
今后,卫贤历史文化研究会立足卫贤村面向全镇,挖掘整理全镇的乡村文化,并将卫贤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卫贤镇发展相结合,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新活力。(文/图:郭红波 )
来源:浚县社科
编辑:张亮 责编:刘晓慧 监制:侯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