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柳建伟:矢志当巴尔扎克式的作家
牡丹文学杂志
2024-09-14 17:51:15

柳建伟,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1979年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系,自此开启了他堪称“跨界”典范的人生履历。从程序员到作家,再到编剧、厂长,他总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作为河南南阳籍的杰出作家,他与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等名家共同构成了当今文坛的一股强大力量。

跨界:世纪之交的璀璨明珠

近40年的文学与影视生涯,见证了柳建伟作为一位跨界创作多面手的不凡成就。他的“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被誉为中国文坛世纪之交的璀璨明珠,不仅标志着他文学世界的巅峰,也深刻描绘了从中国乡村到都市、从地方到军营的广阔图景。其中《北方城郭》扎实饱满,《突出重围》前瞻性地展现了新世纪中国军队的风貌,而《英雄时代》更是以独特题材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彰显了他的文学造诣。

跨界影视后,柳建伟编剧了《惊涛骇浪》《惊天动地》《飞天》《兰辉》《血战湘江》等电影剧本,自电视剧《突出重围》爆火之后,又编剧了《石破天惊》《爱在战火纷飞时》《桐柏英雄》等电视剧本,这些题材多样,风格鲜明,辩识度很高的影视作品,多数都获得了国家级重要奖项。他因此被称为可在文学与影视三栖自由行走的人物。

无论身处何地,柳建伟的文学创作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中。他细腻地勾勒出改革开放时期基层与都市的生活画卷,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乡村到城市,从地方到军营,他以其独特的笔触,生动地描绘着男男女女之间的情欲纠葛,社会精英对名利的无尽渴望,政治权力背后的钩心斗角,以及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柳建伟还刻画了反贪腐英雄们的孤注一掷,展现了他们与腐败势力斗争的坚决与勇气。在他的笔下,一幅幅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时期的基层与都市图景缓缓展开,各色人物纷纷登上戏台,演绎着你我身边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使命:做好“社会书记员”

在访谈中,柳建伟分享了他的阅读习惯、创作心得以及对文学与影视关系的独到见解。他提到,尽管智能手机改变了人类的阅读习惯,使资讯获取变得迅速便捷,但传统纸媒和经典阅读对于作家、剧作家而言,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滋养源泉。他偏爱鲁迅、曹雪芹、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等中外经典作家,常读他们的作品以保持文气充沛和世事洞明,这种对经典的坚守和热爱,无疑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石。

谈及自己的“时代三部曲”,柳建伟表示这三部作品是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整体性表达,分别聚焦于县城、省城和军队生活,各自在他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以《诗经》为喻,将《北方城郭》比作“风”,将《英雄时代》视为“风与小雅的合体”,而将《突出重围》则比作“大雅和颂的合体”,这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他对这三部作品艺术风格和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定位。

对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柳建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影视和文学已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关系。他提到,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脱胎于文学作品,但并非每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都适合影视转化。好的文学和好的影视改编,必须建立在好的文学人物和文学故事的基础之上。他对文学与影视关系的深刻洞察,为他的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访谈中,柳建伟还分享了他对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他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主旋律,是描画现实中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手段。他坚持学习巴尔扎克的“社会书记员”角色,将反映社会现实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使命。

柳建伟对当前文学奖项体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评奖不仅有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而且对作者而言意义重大。得奖后,作者的知名度会大幅提升,作品销量也会随之增加,同时还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进而提高作家的生活水平。然而,他也强调,尽管奖项重要,但写出好作品才是根本。作为作家,柳建伟认为应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为更多人创作有意义的文学作品。退休后,他决定回归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生活状态,并计划创作多部反映社会历史和现实题材的作品。此外,他还准备尝试写作历史小说,这是他多年前就萌生的想法。

《北方城郭》

作者:  柳建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7-6

以下为访谈实录:

双重奏:文学与影视的“风雅颂”

顶端文学:在新媒体时代,您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您通常如何选择阅读材料?有没有哪些作家或作品是您特别偏爱,会反复阅读的?

柳建伟:智能手机改变了人类的阅读习惯。以前,我从报纸上获得近期特别是即时各类资讯。现在,智能手机真的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了。譬如,前两天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退选下一届总统,全世界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但是,这种碎片化阅读只能获得资讯。作家、剧作家的阅读,还是需要传统的方式,阅读纸媒,阅读经典。我偏爱的中外经典作家有鲁迅、曹雪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隔上一两年,我会系统性地温习一下他们的主要作品,采取的是浏览方式。床头书一般放鲁迅的小说或散文集加上《红楼梦》。常读鲁迅是保特文气充沛,常读《红楼梦》是获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敏锐度。

顶端文学:您的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誉为您的代表作。在创作这三部曲的过程中,您是如何构思和塑造这些作品的,以及它们各自在您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柳建伟:这三部作品,是我二十岁到三十四五岁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整体性表达。十六岁到郑州读军较前,我生活在河南南阳镇平的城乡之间,十六岁后,我生活在郑州和成都这样的省会城市。在这期间,我一直是军人,生活在军营和军队中。《北方城郭》是写县城和县城以下的中国,《英雄时代》是写省城为主的中国,《突出重围》写的是纯粹的军队生活。这三部作品都是我对时代的记录。《北方城郭》像《诗经》中的风,《英雄时代》是风与小雅的合体,《突出重围》像大雅和颂的合体。“风雅颂”都重要,人们对“风更”重视一些罢了。

顶端文学:在影视编剧方面,您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如《惊涛骇浪》入围了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而《飞天》也入围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在影视编剧方面的成就的?

柳建伟:2003年年底,我由原成都军区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专业作家变成了专业编剧。刚入八一厂,我才编剧两三部电影作品和一部电视剧。在八一厂工作的近二十年,我又从专业编剧变成了部门领导和厂领导。责任的变化,让我必须全身地投入影视剧的剧作创作当中,我最喜欢写的长篇小说,只好用业余时间写一些了。迄今,我编剧的电影已有十七部公映了,编剧的电视剧也播出了三四百集。影视剧方面的奖项,我基本上都拿到了。我的几部电影还在国外电影节上获了奖。

影视也分“风雅颂”不同风格样式,我多做雅和颂风格的影视作品,《惊涛骇浪》《惊天动地》《飞天》《血战湘江》等十三四部电影,《突出重围》《石破天惊》《桐柏英雄》等四五部电视剧都是。《血战湘江》豆瓣评分9.2,说明观众对这类作品是很喜欢的。中国幅员广阔,自然灾害频发,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是需要用大雅甚至是颂之类的电影及时助力聚人心力量战胜灾难的。影视也有记录历史进程大事件的职责。所以,我的几部重大事件类电影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复播率是很高的,收视人次已达十几二十亿。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我用近二十年时间创作影视剧本是值得的。影视作为新生的艺术门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顶端文学:您如何看待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柳建伟: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这是真理。随着影视艺术的成熟,文学和影视已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关系。影视胜在工业化程度高,可构成综合性接受奇观,文学胜在揭示社会人生,更深沉,更全面、更持久。以电影为例,在电影一百二十九年的历史中,排名前一百的影片,约有七成是脱胎于文学作品的,排名前二十的影片,这个比例更高,剩下的优秀影片,又有80%是重视文学这个基础的。中国电影一百多年来,优秀影片脱胎于文学的比例更高一些。

文学改编成影视,是个复杂的过程。不是每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作影视转化的。有些顶级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被影视化的。也有一些顶级的文学作品,是多次被影视化的。为什么?因为每次尝试,观众和读者都会不满意。《红楼梦》改两次电视剧版本了,最近又有人要改了。再改十次八次,还是会有人不满。也就是说,封神的文学作品,是影视无法去完全呈现它的全部荣光的。好的文学和好的影视改编,必须有好的文学人物和文学故事。有这个基础,才可改编。

《突出重围》

作者:  柳建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0-01

写出好作品才是正经事

顶端文学:有评论家认为您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主,您如何看待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柳建伟:现实主义,自古至今都是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大潮或者叫主旋律。百年未遇大变局中的中国,必须用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手法来表现描画,才可以创作出和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相匹配的文学作品。别的不管什么主义,只能为现实主义增加些丰富性。因为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其职能任务就是描画现实中人类的生存境况的。

顶端文学: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学奖项体系?这些奖项对文学创作者有何意义?它们如何影响您的创作心态?

柳建伟:中外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文学评奖体系。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文总有好坏之分,好是需要评一评的。再者,评奖也有助于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传播,早就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的信息爆炸时代了,评奖很有必要。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设的,每年奖一人,每年这个奖都会引发全世界的一次热烈关注。中国的茅盾文学奖举办了十一届,经过四十几年的积累,这个奖在国人心中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十一届,五十二个作家获奖,河南作家有10人获奖。如果没有茅盾文学奖,读者就不知道过去半个世纪,河南的作家有多厉害。

这些奖对作者的意义是重大的。得奖后,作者知名度大增,作品大卖,当然是好事。另外,奖项还能助力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入围的十部长篇小说,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卖出了影视剧改编权,有的还卖出了八位数的高价。有了这些收益,作家的生活水平,也能得以维持在不错的水准。

文学奖我也得了不少,得茅奖已经是十九年前的事了。我在四川工作生活二十年,四川作协去年成立七十周年时,给我发了个杰出作家的荣誉牌,我也很高兴。最近,金鸡奖开始评奖,我再次报了最佳编剧奖的评奖。获奖是好事,但也不能太把奖当事,写出好作品才是正经事。

《英雄时代》

作者:  柳建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03

矢志当巴尔扎克式的作家

顶端文学:写作往往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您是如何在孤独中保持创作热情和坚持的?在写作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继续前行的?

柳建伟:作家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剧作家是半孤独半热闹的职业。我更喜欢更孤独一些。创作长篇小说需要持久的热情,孤独的状态与热情的保持,都需历经漫长时光的考验。写“时代三部曲”,花费我十三年时间,整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

我最近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从开始构思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八年了。小说成稿前,孤独在构思阶段是生活的主体。因为写小说是一个人的事业,是无法与他人分享孕育的过程的。好小说都有充沛的热情甚至激情来支持,作者又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所写人物和故事保持持久的热情。这是很难的事情。最难的时期,是构思没有完成的那个时期,有时会孤独得感觉到生无可恋。克服这些难,主要依靠对一件事的持久关注力。

持久关注一件事,这件事又是你虚构出来的,很不容易。解决这些难题,真的需要毅力。坚持久了,会有顿悟那一刻,有了顿悟,我会觉得以前经历的孤独和苦痛又值了。这个过程,经历多了,还会上瘾。里面的奥妙,还真不好讲清楚。

顶端文学:您认为作家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在获得如此多荣誉之后,您对未来有何创作计划或展望?

柳建伟:我是一个主张作家要承担很重要社会责任的人。担责,就是要写为更多人有意义的文学,而不是只写杯水风波,一己的悲欢。所以,几十年来,我更看重那些为更多人写作的那些作家。二十几岁时,我就立志当巴尔扎克这样有责任的社会历史书记员类的作家,直到现在,我初心不改。

前年我退休,结束了主要写影视剧本的生活阶段。疫情开始那年,我决定回归长篇小说为主的生活状态,每年写一部电影剧本,用剧本的收益贴补家用,其余时间全部用来投入长篇小说创作。我此前的长篇小说中,仅有一部未能实现影视化转换。我对今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影视转化,还是有信心的。

四十多年前,我在郑州读的是工科大学,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做事前制定计划的习惯。目前我在写反映浙江自抗战到今天几十年变迁的长篇小说《钱塘两岸》。第一部计划明年出版。明年下半年开始,计划写一部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长篇。然后,再写《钱塘两岸》第二部。六十五岁之后,再写一两部现实题材的长篇。接着,我准备写一两部历史小说。其中一部,准备时间已超过二十年了,比较有信心。

写历史小说的种子,二十四年前已经埋下。那年《突出重围》热播,《河南日报》和河南电视台做了我和二月河的联合专访。那时我发现,在读者眼里,写历史小说要高一个级别。于是就开始准备写历史小说了。如果不是用了二十年写了十几部电影和几百集电视剧,我的历史小说恐怕已经出了几部了。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的身不由己。

顶端文学:除了写作之外,您还有哪些兴趣爱好?这些爱好如何影响您的创作和生活态度?

柳建伟:写作之外,现在我已经没什么爱好了。早年,迷过一段下围棋,对体育,除马术项目外都感兴趣,但都不去实践。我相信生命在于静止,这可能不太科学,但我固执地认为乌龟活得长是它喜欢静。我对体育的广泛爱好,还是有回报的。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为中国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四十年,编了一套《中国骄傲》系列书,该书我当了主编。这套书深受读者欢迎,上市二十天不到,已卖几十万册了。这算我爱好体育结的一个果实吧。

影视剧项目,今后我还是要参与的,毕竟,我做了那么多年影视编剧工作。

中原文学和哪个区域比都有自信

顶端文学:对于正在起步的年轻作家,您有哪些建议或寄语?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面对创作的挑战和困惑?

柳建伟:孟浩然说: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国的文学事业,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但目前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事太多了。作家这个苦差事,现在想做的年轻人,比我年轻时候少太多了。我二十几岁时,征婚写个爱好文学,能多收不少的信。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立志当作家,我是坚决支持的。从业余写作者到能靠写作安身立命,有漫长的路要走。决心是第一位的,毅力是基础性的,没这两点,有天分也成不了事。多读、系统读经典是青年作家必做的功课。从经典作家中,找几个适合自己的导师,极为重要。这些年,我也接触过不少青年作家,基础薄弱是共性。有人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都没读,就自视甚高,有的只读过西方几个现代作家的短文,就敢把西方经典作家贬得啥也不是。这些人都成不了气候。

顶端文学:您对河南或郑州有哪些特别的印象或回忆?在您看来,中原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柳建伟:我在郑州读了四年大学,我父母都在郑州读的大学,郑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对我们家算是恩重如山。我父母的母校和我的母校,均在郑州的北部,父亲读的郑大,母亲读的幼师,我读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相距不过六七里。如有时间,我会去这一带漫无目的地胡乱走走。当然,郑州已成大都市,走走也是走个物是人非,但还是喜欢到那一带走走。

中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毫无疑问处在头部和顶端。两汉有名家,三国有建安,南北朝有庾信天下第一赋《哀江南赋》,唐宋诗文中原能占半壁江山,《诗经》三百零五篇,“风”中多写中原事,要论文,中原是可说句:我先前阔的。到了近半个世纪,中原文学和哪个区域比,都有自信。长篇小说代表文学最高成就,中原文学的长篇小说总体成就已遥遥领先别的省份。今后十年内,还会保持这个势头,未来两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原作家还不会缺席。为什么?因为中原最能代表中国。地域、种群优势赶上好时代,必然会在文学上呈现万紫千红的奇观。

柳建伟手稿

柳建伟(1963-),河南南阳镇平县人,著名作家、剧作家,国家文化名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军事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突出重围》《北方城郭》;电影剧作《惊涛骇浪》《惊天动地》《飞天》《血战湘江》;电视剧剧作《突出重围》《石破天惊》《爱在战火纷飞时》等。曾获茅盾文学奖,夏衍电影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

来源:顶端新闻记者 (张茹 )

E

N

D

终      审 | 王小朋

二      审 | 李知展

微信编辑 | 刘洋阳

版权说明丨平台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有不当使用,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