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11月22日上午10时,“山水清音——刘广中国画作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展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北京刘广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据悉,这次展览从筹备到展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全方位支持,力求使展览达到最高水平,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精美的文化盛宴。
据介绍,此次共展出作品118件,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刘广在中国画传承与发展上孜孜不倦的探索,深刻解析了刘广近年来的美术创作历程。此次展览更是刘广各类题材创作的集中汇展,花卉、人物、禽鸟、山水、工笔写意、设色水墨均有涉猎;其中有近半数作品是以祖国各地名胜古迹为题材创作的山水画,与河南地标相关的就有大美辉县、老君山四季系列、挂壁公路风貌、太行悬壁奇观,画作均以刘广特有的笔墨符号呈现,着色淡雅,墨色交融,有古意,有今情,有艺术家的精神探索,有新时代画者的使命,有彰显中国精神的时代气象。
展览作品中,也有刘广新近创作和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如《山水清音》、《万里长江图》、《江南春色》、《太行系列》、《西山雅集》等同时亮相,其中巨幅水墨山水作品《乾坤清气图》也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为观众走进刘广的艺术世界、了解其创作历程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
一念缘起 逐墨耕耘
作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刘广与众多小画友们一样,从文化馆美术班基础素描色彩开始学起,因酷爱中国画而坚持逐墨耕耘,终成专业画家,并形成独具个人风格与独特笔墨符号的中国画个性面貌。
刘广从小受到父辈淳朴的审美取向影响,在父亲描绘雕花刻木的木工工作中耳濡目染,从习以为常到逐渐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幼年对美好追求的天趣。而这种天趣又得到父母的呵护与爱护,使其在幼小心灵中形成对美好事物的幻想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造就了他一生乐此不疲探求艺术美的心境。
传统古意 继承创新
刘广对中国画情有独钟,在对人物、花卉、山水等中国画广泛涉猎后,尤钟爱山水画。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继续深造,从未间断对中国山水画的探求研习,尤其是对中国山水画的画理深研有加,既酷爱工细精致的工笔山水画,更神往山水画中山水的磅礴气势。
刘广崇尚宋元明清古人绘画传统技法与精神,不仅深研苦学,并在不同时间临摹了大量经典唐宋元明清名家作品,诸如沈周、郭熙、马远、范宽、李成、王时敏、沈铨、石涛、陈少梅诸家,临摹中深受宋画清新、谨严、豁朗、微妙、娟秀、清润等风格的影响,以至在他自己后来的创作山水画中有所运用体现。并通过大量临摹熟练掌握了中国山水画的极其丰富的勾、皴、擦、点、染及各种用墨、用水、用色等古人技法。对用笔、结体、行气、章法、意趣、情调、风格有着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创作中使用笔墨技法的同时又糅入了他在设计形式语言中学习到的对点、线、面的理解,画面笔触粗细、大小、长短、浓淡、干湿等笔墨形态合理,心手相应、张弛有度地进行组配,产生出他的山水画的特有美感。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刘广行万里路,投身自然、面向自然,在自然中吸取营养,遍游长白山、太行山、老君山、华山、泰山、雁荡山、武当山、昆仑山、张家界、燕山等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感受山水之间山川、树木、烟云、雾霭、风晴雨露互为独立又互为依存、相生相融中奇妙变幻的生态韵味,感悟山水揣摩生态性情,采集灵感。厚积薄发,襟怀空明,落笔天然,经营有度。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刘广的山水画清新雅致,古雅平和,净淡润心,平静清爽,不愠不火,不骄不躁,尤其其中自然形成的清爽虚静悠远之气,颇有参禅学道的味道。
山水泉石,在刘广的笔下有其简远萧疏、率意清逸的个人风韵,似乎也是他审美意识的独特表达,如果说山水画是画家心境、心性、人格等各种因素的传达,刘广的山水画是有其充分体现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如何把自然美变为艺术美,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艺术家付出劳作、付出心血,一笔笔潜心耕耘,同时也体现着艺术家内心的情思、文化、修为,成善自身后的自然流露,刘广的山水画即是他自己内心心路历程境界的最好体现。或许刘广的山水画中所追求的不仅仅“古雅”之态,而是让人平心静气,感受古雅、安静、平和,林峦秀润,水木清华,严谨有序,宁静而清新的山水精致美。
不负众望 笔耕不辍
刘广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从事艺术实践与创作,赢得了画坛师长们的广泛赞誉。邵大箴认为,刘广的画中充盈着一种静气,正是这种静气使它们与传统绘画精神相连,也正是这种静气,折射出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他的心情和追求,流露出他所处时代的印记,呈现出可贵的新境;薛永年深感刘广其画古雅细腻,其人诚恳少言。
冯远用《性情相因 造化自然》细细讲述作为画家的刘广,不管有多少工作任务和专业以外的应酬琐事,面对艺术创作,静得下心来,耐得住性子,沉潜得进作品内里。观其作品,一望便知非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和装神弄鬼式的名家耍派,有的是不计时日的一山、一石、一树、一枝、一叶、一鸟,精心设计,细心渲染,悉心制作。(李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