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炎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约有 10% - 15% 的儿童深受鼻炎困扰。面对孩子频繁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第一时间想到用药缓解。然而,在用药过程中,许多家长不知不觉踏入误区,不仅耽误孩子病情,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儿科医生结合临床经验,揭秘这些常见用药误区,帮助家长走出迷思,科学用药。

一、自行滥用抗生素,埋下健康隐患
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鼻炎发作,就认为是细菌感染,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实际上,儿童鼻炎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占比超 60%,而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并非细菌感染导致,使用抗生素根本无法缓解症状 。即使是感染性鼻炎,也需要通过血常规、鼻腔分泌物检测等专业检查,确定存在细菌感染后,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鼻炎,还会破坏孩子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耐药风险。长期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损害肝肾功能。例如,曾有家长在孩子鼻炎发作时,连续两周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结果鼻炎未愈,孩子反而出现频繁腹泻,经检查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治疗过程漫长又痛苦。
二、过度依赖鼻用减充血剂,陷入恶性循环
鼻用减充血剂能快速缓解鼻塞症状,让孩子呼吸顺畅,因此深受家长欢迎。这类药物通过收缩鼻腔血管,减少鼻黏膜充血肿胀,但只能短期使用,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 7 天。然而,部分家长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给孩子使用,如麻黄碱滴鼻液、羟甲唑啉喷雾剂等。
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会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肿胀,即药物性鼻炎。一旦停药,鼻塞症状会比用药前更加严重,孩子只能继续用药,陷入 “越用越依赖,越依赖越严重” 的恶性循环。此外,这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全身不良反应,对孩子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三、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病情反复难愈
在给孩子用药时,很多家长凭借主观判断随意增减药量。觉得孩子症状减轻了,就自行减少药量或停药;看到孩子症状加重,又盲目加大药量。例如,孩子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鼻炎,家长在孩子鼻塞、流涕症状稍有缓解后,就擅自停药,结果没过几天,鼻炎症状再次出现,且更加严重。
儿童鼻炎的治疗需要按疗程规范用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会导致治疗不彻底,病情反复,增加治疗难度。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用药,通常需要连续使用 2 - 4 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过早停药会影响治疗效果;而口服药物也需要根据病情和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才能有效控制炎症,防止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鼻炎。
四、迷信偏方、中成药,忽视潜在风险
除了正规药物,部分家长还迷信各种治疗鼻炎的偏方,如盐水洗鼻、苍耳子滴鼻等,或自行给孩子服用一些声称能治疗鼻炎的中成药。盐水洗鼻如果操作不当,使用的盐水浓度不合适,或器具未清洁消毒,可能导致鼻腔感染,加重病情。而苍耳子具有毒性,盲目使用苍耳子滴鼻,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一些中成药成分复杂,说明书中对儿童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标注不明确。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可能因剂量不当,引发不良反应。此外,中成药的疗效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不能替代正规的鼻炎治疗药物。
五、多种药物随意联用,增加用药风险
为了让孩子的鼻炎尽快康复,有的家长同时给孩子使用多种药物,如将鼻用减充血剂、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等一起使用,认为药物种类越多,效果越好。然而,多种药物联用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上升。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不同,不合理联用可能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某些抗组胺药与其他镇静类药物联用时,可能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导致孩子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儿童鼻炎用药需谨慎,家长要避免陷入上述误区。在孩子鼻炎发作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鼻炎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滥用抗生素、依赖鼻用减充血剂,也不要随意增减药量、迷信偏方或随意联用药物。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只有科学用药,才能有效治疗儿童鼻炎,让孩子摆脱鼻炎困扰,健康成长。#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瑞2025夏季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