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李白初登黄鹤楼,不敢写诗,57岁再登黄鹤楼,写下了千古绝唱
千秋文化
2024-11-17 19:58:47

李白是唐代文学巨擘,以豪放、奔放的风格和令人陶醉的诗句,而名垂千古。然而他的人生旅途中,也曾遭受一次惊心动魄的胆怯。正是发生在黄鹤楼的一幕,成为李白心头的永远阴影。


初登黄鹤楼

初登黄鹤楼时,李白正值风华正茂,文学成就也日渐显赫。黄鹤楼被誉为文人骚客的胜地,也是李白向往已久的地方。然而当他登上楼阁,准备挥毫泼墨时,却发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滚滚的江水,与壮丽的风景,墙上刻还有一幅崔颢的《黄鹤楼》。

这首诗巧妙地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以及离愁别绪。李白面对那样的诗句,竟然被这首诗给镇住了。他的文学才情,在这一刻仿佛被一阵无形的力量给束缚住,使他不敢轻举妄动。动墨宝之前,他沉默了,他不敢写,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与崔颢的墨宝相提并论。

这一次的经历对李白的打击可谓非常大,他曾经以无比的自信而著称,然而在黄鹤楼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这对于一个一直自视甚高、傲视群雄的文学巨擘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打击。于是他放下手中的笔,怔怔地望着崔颢的诗,内心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苦闷。

然而正是这场相遇,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思考文学创作的本质。或许是由于被这一次的经历触动,李白的诗歌开始更加深沉、更加富有内涵。他决心超越这次的挫折,以更高的境界回击那位文人。

57岁再登黄鹤楼

随着岁月的流转,李白在57岁的时候再次踏上了黄鹤楼。然而这一次的心境,与初登时截然不同。57岁的李白已经历尽沧桑,他的人生充满传奇,却也饱经沧桑。这一次,李白登楼已不再有当年的张扬与豪情。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一种对生活的无奈。或许正是岁月的洗礼,让他更加理解生命的无常,让他对过往的豪迈有了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楼后,不再像往日那样急不可耐地挥毫泼墨。他选择在黄鹤楼上,而是想了很久后,深沉地写下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原文内容是: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是他对生命、对过去、对未来的一次真挚的吐露。诗中“迁客”二字,道尽了李白因为安史之乱,而受贬的经历,而“长沙”则是一个象征,借贾谊的不幸自喻,表达了他自己是清白的。

“西望长安不见家”,这一句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长安曾经是李白的梦想之地,如今却是遥不可及的远方。这句简短而沉痛的语言,勾勒出了李白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流亡生涯的无奈。他在远方漂泊,却无法寻找到回家的路。

而接下来的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在这里,李白通过听到黄鹤楼上吹奏的玉笛声,幻想江城五月落满了梅花。这种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与视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更为深远。

黄鹤楼中的玉笛声,成为李白内心深处的一曲悠扬的乐章,伴随着这份凄美而富有哀伤的情感。五月中江城落梅花,这个明显的反常景象,不仅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也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被认为是他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他不再追求豪放与奔放,而是通过深刻的自省,以一种淡泊而凄美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对流亡生涯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思念。57岁的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心头的凄凉与绝望在诗中得以宣泄。他不再试图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岁月的沧桑。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一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风云相融合的伟大之作。

写到最后

在这首诗中,李白敞开心扉,把个人的凄苦与对生命无常,描写在了诗篇之间。通过对境遇的反思和对音乐的赞美,他以一种更加内省、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他在这里倾吐了晚年的心情,也让后人在这千古绝唱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寻路李白#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