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鑫
巩洛中州地,诗人故里存。
千年窑洞古,三架土峰尊。
东泗余流水,南瑶有旧村。
山川一何幸,孕此少陵魂。
——叶嘉莹《赴河南巩县参加杜甫学术讨论会因谒杜甫故居口占》
叶嘉莹(图源:央视新闻)
2024年11月24日下午,“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仙逝,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 年生于北平。自小就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与悟性。后来,辗转美国、加拿大等地,1979年,已在海外拿到终身教职、生活安稳的叶嘉莹,主动申请回国义务讲学。
她用一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表达自己的心志,历经风雨的她在杜甫的诗词中找到共鸣,而后又因杜甫与河南结缘……
一生钟爱杜甫,曾赴河南参加杜甫学术研讨会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出生于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叶嘉莹3岁时便跟着父母开始学习背诵唐诗,叶嘉莹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我学习旧诗的年龄颇早,开蒙的读本是《唐诗三百首》。那时我大概只有五六岁,对于书中所选的几篇杜甫诗,虽然也大多能熟读成诵,但对之却并没有深入的理解。”
少女时期的叶嘉莹(图源:央视新闻)
真正对杜甫诗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是在叶嘉莹经历了一段“忧患”后才开始的。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叶廷元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正是在这种环境和心情下,叶嘉莹对杜甫在天宝乱离中所写的诗篇,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辅仁大学求学期间,后排右二为叶嘉莹,前坐者为顾随先生(图源:央视新闻)
此后叶嘉莹便一直致力于研究杜甫诗词,上世纪60年代,叶她跑遍台湾地区大小图书馆,辑录自宋迄清的35家杜诗注本、49种不同版本,形成了一部研究杜甫《秋兴八首》律诗的专著。
1984年5月8日,叶嘉莹参加《杜甫全集校注》研讨会的专家在巩县宾馆合影
1984年5月8日,得北大陈贻焮教授推介,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所主持的《杜甫全集》校注组相邀,叶嘉莹参加了在河南在巩县(今巩义)参加《杜甫全集校注》研讨会。会期中,叶嘉莹曾先后参观了杜甫故居和笔架山前杜甫诞生的窑洞,以及南瑶湾村等地。她表示,对于一切有关杜甫的诞生及成长相关的故地,都有着极为亲切地景仰之情。
杜甫诞生窑外景(图源:新华社 聂作平摄)
“在巩县杜甫故里所见到的一切景物,仿佛也都披上了杜甫之诗魂的璀璨的光彩。”叶嘉莹乘兴写下《赴河南巩县参加杜甫学术讨论会因谒杜甫故居口占》这首诗,“诗中历叙了所见的诸处景物之后,以‘山川一何幸,孕此少陵魂’二句结尾,可以说就正是我自己对杜甫之诗魂的一片崇仰感动之情的真切表达,”叶嘉莹说道。
曾寄语河南一地小朋友:将来不只是做诗人,还可以完成更伟大的事业
2021年12月,97岁高龄的叶嘉莹以视频的形式,寄语河南巩义的小朋友们。
叶嘉莹寄语巩义小朋友(图源:抖音)
彼时巩义等地遭受暴雨的侵袭,校园完成重修重建后,学生们陆续投入正常的校园生活。为了丰富当地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相关机构发起了“益童读诗”活动。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叶嘉莹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巩义拜访杜甫故里的场景,并把自己当年见到杜甫诞生的窑洞时,有感而发的《赴河南巩县参加杜甫学术讨论会因谒杜甫故居口占》背诵给学生们听。
她说:“我已经看到了你们在战胜灾难时,你们的勇敢,你们继承了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传统,所以我把这首诗送给你们。”她寄语巩义的小朋友:“你们从诗歌之中得到力量,你们将来不只是做诗人,你们可以完成更伟大的事业,以诗歌的精神为传统,为你们精神上支持的力量。”
(图源:央视新闻)
叶嘉莹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诗词,对自己的生活却要求很低。这些年,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68万元。1997年,叶嘉莹把自己一辈子教书得来的退休金拿出一半,捐给南开大学10万美元,奖励古典诗词学得好的学生。94岁寿诞之前,更是宣布将自己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时,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