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实录┃“拼出未来·干出精彩”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
顶端三门峡
2024-09-22 13:17:25

发布人:

孟繁昌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梁国鹏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王海燕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松坤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任华峰 市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副局长

杨永斌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主持人:

杨占平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

时间:2024年9月20日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 杨占平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拼出未来·干出精彩”主题系列的第七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请他们围绕生态强市建设情况,向大家介绍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有力举措和生动实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他们是: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孟繁昌先生;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梁国鹏先生;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燕先生;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松坤先生;

市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华峰先生;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永斌先生。

下面,请孟繁昌先生作情况介绍。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繁昌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十分关心。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按照三门峡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七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13561”工作布局、“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扎实推进黄河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下面,我就加快建设生态强市方面有关情况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一、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主要领导亲自安排、直接指导,分管领导定期督导、直接推动,各部门协同推进,全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先后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三门峡市“生态环境保护攻坚年”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等文件,对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美丽三门峡建设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二、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一)锲而不舍打好蓝天保卫战。印发《三门峡市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行动、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行动、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行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行动等六大行动,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按扣除沙尘统计,截至9月19日,全市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38.12ug/㎥,比去年同期下降2.02ug/㎥,全省排名第2;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63.24ug/㎥,比去年同期下降5.69ug/㎥,全省排名第3;全年监测263天,其中,优良天数188天,比去年同期增长9天,全省排名第3;大气生态补偿金月月得补,共计3700.5万元,位列全省第2。

(二)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协同治理,先后开展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黄河流域断面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入河排口排查整治行动、黄河流域美丽幸福河湖创建等工作,我市水环境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目前,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3;1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100%;黄河三门峡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洛河(卢氏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三)统筹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源头管控,对23个优先监管地块均实施风险管控;将3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1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管理。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改善,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48.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一)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速。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省级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15家,省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实施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全面推进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先后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完成投资101亿元。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持续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示范区国科资环、渑池县强芯铸造等2家企业入选河南省固体废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验证平台。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培育水效“领跑者”和节水型企业,开祥化工入选省级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宝鑫电子、华鑫铜箔、国投冶金等三家企业入选省级节水型企业,开曼铝业成功入选省级水效领跑者(水效标杆企业)。实施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制定《三门峡市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工作方案》,促进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的化解,推动全市水泥行业减污降碳绿色发展。

(二)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全面推广。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示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药沼畜”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等技术模式,全市17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粪污综合处理利用设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

(三)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加快推进“公转铁”,灵宝市豫灵产业园铁路专用线项目初步设计已编制完成;义马市“一带一路”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中心(二期)配套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在申报国家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火电、煤炭等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提升,全市火电行业、煤炭行业、有色行业清洁运输比例分别为60%、58%、69.98%。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城市建成区的载货汽车、邮政用车、环卫用车等使用新能源汽车替代,推进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等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示范和商业化运营。目前我市新能源汽车累计车辆保有量21656辆。

(四)生态旅游品牌更加靓丽。依托全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带一核三山五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以及我市“一带一廊”暨豫西生态文化旅游带、早期中国文明长廊的文旅发展布局,全市已经形成生态旅游与一二三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游、生态游、民俗游以及历史文化游等各业态发展较为齐备,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良好互动。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仰韶酒庄工业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黄河旅游节荣获30年“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全市4A级旅游景区达到17家。

(五)“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无废”为主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紧盯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66项“无废城市”建设指标,51项已达到进度要求,达标率为77%;77项“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建设任务,57项达到进度要求,达标率为74%。实施重点工程,依托“四个国家级、七个省级”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类产业发展基地,谋划实施了总投资200亿元的64个“无废城市”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完工43个。厚植“无废理念”,以“无废细胞”创建作为切入口,全市成功创建12类415个无废细胞,形成覆盖全社会、全民参与的“无废城市”运转模式。

四、牢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一)扎实筑牢生态安全格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求,制定印发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6个专项实施方案,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特色农业、文化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1+6+N”规划政策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政策保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702.3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7.13%,构建“一带、两屏、十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先后颁布实施《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健全地方环境立法体系。

(二)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谋划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强力推动流域生态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城乡污水入网、生活垃圾清理、沿岸绿化彩化为重点,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不但有效保障了黄河安澜,而且带动沿线80万名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沿黄自然观光游、生态康养游、文化研学游、沿黄体育赛事、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主轴;连线带面打造千里城市绿廊,我市成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氧吧城市”;坚持集中攻坚和持续推动相结合,扎实推进矿山综合治理攻坚“秋风行动”,累计修复治理矿山12.45万亩,全市矿山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积极探索黄河亿吨泥沙治理和利用,实施全国首例库区30亿立方米泥沙清淤和综合利用试点工程,制定《三门峡水库清淤及入黄支流综合治理项目试点方案》,加强黄河主河道和塌岸塌滩治理,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三)严密防范环境安全风险。印发《三门峡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全市环境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应急应对。做好辐射安全管理、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自然保护区监管等工作,开展“保护黄河生态”专项执法、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等行动,对辖区重点企业、重点流域区域、重点工业园区开展全面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确保辖区生态环境安全。今年以来,我市电离、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稳定;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我市将始终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美丽中国建设三门峡实践为统领,坚定不移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绿色篇章。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杨占平

感谢孟局长的详实发布!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三门峡地处黄河南岸,承载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请问三门峡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考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梁国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三门峡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关注。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强市总体目标,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生态布局。在《三门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遵循三门峡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规律,以黄河沿岸生态带建设为前缘,以涵养黄河—伊洛河流域和长江—丹江流域的小秦岭—崤山和伏牛山—熊耳山两道生态屏障保护修复为主体,构建了“一带、两屏、十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702.32平方公里,确保三门峡市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安全。

二是编制生态建设专项规划,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编制《三门峡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入黄一级支流综合治理为主线、以山坡水土保持区域治理为重点、以山上矿山生态修复为突破,统筹部署6个生态修复重大工程15个项目48个子项目,1个生态修复监测管护工程,增强全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净化环境功能,提高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三是加快推进矿山生态治理,着力提升矿区生态环境。严格矿权准入门槛,将生态修复治理义务落实纳入采矿权审批中,实行“一票否决”。推进金矿、铝土矿资源整合,推动中小型矿山机械化升级改造和大型矿山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一批绿色矿山标杆企业。先后开展“春霖行动”“清源行动”“绿剑行动”“秋风行动”,累计治理矿山面积12.45万亩,尤其是去年以来,集中修复治理矿山3.45万亩,全域露天矿山“焕然一新”,矿山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小秦岭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全省矿山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四是坚持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我市抢抓政策机遇,成功入围中央财政支持的“十四五”时期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该工程总投资24.53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已完成绩效面积3.08万亩,着力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建成生态强市战略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生态强市建设目标再发力、再加压、再提升。一是规划约束,支撑发展。推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落地,发挥其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二是控新治旧,全面清零。保持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对存量任务发起总攻,年底前实现全面清零。三是提高标准,加强监管。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修复”主体责任,健全矿山生态联合执法监管机制,从根本上遏制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新增。四是建强产业,造福群众。加快推动高纯石英、石油等产业落地生“金”,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光伏”“生态修复+文旅”“生态修复+农业”等项目落地,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造福群众的“金山银山”。

大河报记者

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请问我市水利系统在推进生态强市建设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带来了哪些改变?谢谢。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海燕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三门峡市水利工作的关注。近年来,全市水利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统筹四水同治,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发挥市县联动形成部门合力,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提高水利防汛能力,守护河湖安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根据全市水利工程特点,制定“预防为重、调度为要”的防汛工作思路,确定以“抓预案、抓预报、抓预警、抓预演、抓培训,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五抓三落实”的防汛工作法。去年以来,累计修订防汛预案1530份;组织气象水文部门会商28次;发送预警信息4.8万余条,转移群众7300余人次;组织群众2.8万人参与预演400余次;组织培训230次,培训人员2.2万人次。落实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600名,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5187名;争取上级资金785万元,用于维护水库监测预警设备和修复险工险段;建立防汛隐患排查整改和县(市、区)防汛工作分包责任制。多措并举为河湖安全夯实了基础,连续多年实现我市防汛安全金标准!

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流域生态

一是先后争取水土保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资金7400万元,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12个、6项清洁小流域治理、4座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 km²。二是2023年开展全市水土流失现状普查,分析水土流失成因优化治理方案,形成普查报告,为提升水土流失多部门联合治理实效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三是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投资7000万元对好阳河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河道18.36 km;投资3.89亿元对青龙涧河、苍龙涧河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河道22 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 km²。四是先后成功创建二仙坡、寺河山高山果业两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义马市、湖滨区两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

三、强化河长履职尽责,提升河湖景观

全市河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到有力有为,工作效果显著。一是提升巡河质量。我们组织市级河长开展巡河调研92次,交办解决问题102个,其他各级河长共巡河19.26万次,排查解决各类问题5647个。二是加快问题整改。组织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93个,妨碍行洪问题178个,查处非法采砂、妨碍行洪、违法弃渣等河湖案件66起,罚款21万元,清理河流43条。三是全面建立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控机制。在与洛阳市河长办、南阳市河长办建立市级河长联席机制的基础上,2023年对接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渭南市、商洛市的河长制办公室,成立跨界河湖市级联动机制。四是积极创建美丽幸福河湖。洛河(卢氏城区段)已于5月15日被命名为河南省“省级美丽幸福河”,灵宝市弘农涧河(城区段)等6条河湖等成功创建市级幸福河库,2023年河长制工作在全省考核为优秀等次,显著提升了全市河道水库的管理标准和景观效果!

三门峡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三门峡市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一直居于全省前列,请问我市林业部门在推进生态强市建设中,是如何做好“绿”字这篇文章的?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松坤

近年来,全市林业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锚固绿色基底、厚植林业优势,为生态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一、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绿化。按照“增绿量、优布局、调结构、强功能、提效益”思路,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一是围绕建设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大生态屏障”,采取“造、飞、封、修、抚”结合,大力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国、省重点工程项目,去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6.68万亩,飞播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6.3万亩,退化林修复2.92万亩,森林抚育29.6万亩;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四旁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等增绿行动,建设省级森林特色小镇5个、省级森林乡村65个。三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市组织参加义务植树270多万人次,栽植白皮松、雪松、蜀桧、侧柏、楸树等各类绿化苗木1400余万株。

二、统筹联动强化森林资源监管。一是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印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方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将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二是提升天保公益林管护能力,严格执行《天保公益林护林员选聘管理办法》,县、乡、村三级依照国家相关政策严格选聘护林员,全面做好435.6万亩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工作。三是配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认真落实林地定额管制制度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要求,严厉打击违法侵占破坏林地和私伐滥采林木行为,守护森林资源安全。全市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森林蓄积量达2221.2万立方米,有效增加森林植被的碳储量。

三、多措并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一是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争取资金投入、整合优化范围等措施,全市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7处,推动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和野生植物就地保护。2023年,“河南灵宝小秦岭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今年6月,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河南省生态文明促进会认定为“生物多样性友好突出贡献机构”。二是不断完善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全面提升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通过群众热线和巡查发现成功救助、野化放归各类野生动物200余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大天鹅、雕鸮、红腹锦鸡等。并多次受到国内新闻媒体专题报道,极大调动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三是形成工作合力,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清风行动”,打击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查处各类涉野生动植物案件40余起。

四、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林下经济发展意见,明确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的目标任务,确保2024年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到396.86万亩。二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项目扶持,申报实施省级财政林下经济发展补助项目6个,涉及投资金额660余万元,扶持种植林下黄精、连翘、玉竹、金银花等中药材1700亩。三是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荐河南宁寿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河南鑫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卢氏县香盛轩核桃专业合作社、灵宝市冠云山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等4家经营主体创建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周边林农发展林下中药材等种植业。

下一步,我们将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基础上,完善森林服务功能,丰富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培育林下经济、旅游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奋力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河南日报记者

据了解,三门峡小秦岭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能否向我们介绍下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的具体举措?以及下一步将如何继续保持优势?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杨永斌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小秦岭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我们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践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为整治目标,小秦岭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讲理由、不谈条件、不计代价,通过强力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11家矿权企业全面退出,1000余个坑口全部关闭封堵,累计处理矿渣2586万吨,拉土上山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治理恢复面积143.5万平方米,保护区森林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优化,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展示,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

二是以落实林长制网格化管护责任为基础,筑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屏障。通过林长制引领,压实森林防火责任,强化森林病虫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网格化监测,与中国科学院、北大、北师大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科学调查;申报“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强公益林、天然林管护,落实区地生态保护联防等,将主业主责落实落细。

三是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生态修复和保护质量。先后投资8668万元实施了小秦岭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增加治理恢复林地905.2亩,改善水环境337.5亩,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巩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基。编制《小秦岭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小秦岭保护区森林经营方案(2024—2033年)》,建立小秦岭生态环境修复和司法保护基地、科技防控综合监管系统,持续提升保护能力。

五是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路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小秦岭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建设小秦岭动物科普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展馆、植物科普园、枣香苑,联合周边乡镇村组和群众,开展生态科普研学,充分提升小秦岭绿水青山“颜值”,做大小秦岭金山银山“价值”,近年来先后接待500余批2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下一步,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等一系列新要求,把小秦岭高质量发展事业主动纳入全市“13561”工作布局,突出做好“河”“山”两篇文章,扛牢保护主业主责,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智慧化保护区建设,巩固生态修复成果,不断筑牢小秦岭这座我国中西部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夯实黄河中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高质量保护基础。

三门峡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请问我市黄河河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守护黄河一方安澜?

市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任华峰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河务部门立足工作职能,着力建设黄河三门峡库区工程防洪体系,扎实做好黄河防汛工作,确保我市黄河安澜。

一、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打造美丽幸福黄河

多年来,我们累计完成投资4.68亿元,建设控导、防冲防浪工程26处69公里,初步建成了黄河三门峡库区工程防洪体系,有效遏制了严重塌岸段的坍塌,确保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近年来,我们累计争取中央维修养护、水毁抢险项目等资金5600万元,修复工程长度2745米,抛投3万余方石料加固工程基础,确保工程安全完整,充分发挥防洪抗洪作用。积极争取投资2亿元的黄河潼三段近期治理规划,目前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此项目实施后,可进一步控制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河势,稳定现行流路,在库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工程防洪抗洪体系。

二、加强库区水事管理,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每年在文博城、湖滨广场、黄河公园、沿黄防洪工程开展《水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集中宣传,通过设置宣传版面、咨询台、悬挂条幅等形式,面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开展普法活动,营造保护黄河的浓厚氛围;加大库区巡查,配合河长办做好黄河“清四乱”工作,近两年来累计开展河道巡查80余次,下发违规告知书5份,配合完成“四乱”问题整改10余处,不断巩固河道“清四乱”成果,维护库区良好秩序。

三、加强防汛备汛工作,确保黄河安全度汛

我们始终牢记黄河安澜这个“国之大者”,严格落实“123”和“321”防汛工作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落实落细各项防汛举措,抓好黄河防汛备汛工作,确保了黄河三门峡段岁岁安澜。近年来先后多次应对编号洪水(潼关站超过5000立方米每秒),其中2021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8360立方米每秒(1979年以来最大),黄河三门峡段实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保障了我市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我们河务部门将紧紧围绕市委“13561”工作布局,做好“河”的文章,发扬“拼”的精神,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库区管理,确保我市黄河安澜,为我市生态强市建设贡献河务力量。谢谢!

杨占平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后,与相关发布单位联系,进行深度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加速推动绿色转型,加力筑牢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底色更加亮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一个天蓝水清、林茂草绿、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门峡正向我们徐徐走来。在此,希望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我市生态强市建设情况,持续讲好我市绿色转型故事,为三门峡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再见。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