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满分就给你买新玩具”“帮忙做家务就给零花钱”,当家长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时,往往会发现孩子逐渐变得功利:没有奖励就不愿行动,甚至讨价还价。这种依赖外部奖励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正在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而 “去奖励化” 教育法,正是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帮助孩子从 “讨要奖励” 走向 “主动努力” 。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达成目标,习惯用物质奖励作为诱饵。孩子确实会在奖励的刺激下暂时表现积极,但久而久之,他们会将奖励视为行动的唯一目的。比如,有的孩子为了得到零花钱,只愿意做能 “明码标价” 的家务,对其他需要主动承担的家庭责任视而不见;在学习上,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拿不到奖励,就立刻失去学习热情。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外部奖励掩盖了行为本身的意义,让孩子忽视了成就感和价值感的真正来源。
“去奖励化” 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中的 “自我决定理论” 指出,当人感受到自主、胜任和联结时,会产生天然的学习与探索动力。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发现行动本身的乐趣和价值。例如,孩子帮忙整理房间后,不再给予物质奖励,而是和孩子一起感受整洁空间带来的舒适感,真诚地表达感谢:“多亏有你帮忙,房间变得这么清爽,住在这里心情都变好了!” 让孩子从行动结果中获得情感满足,这种正向反馈远比物质奖励更持久、更有力。
实施 “去奖励化” 教育,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地转变教育方式。首先,减少物质奖励的频率,用精神鼓励替代。当孩子完成作业时,比起 “做完给你买冰淇淋”,不如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认真说:“你今天专注完成作业的样子特别棒,妈妈为你骄傲!” 具体的肯定和赞美,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帮助孩子建立目标与意义的联结。比如孩子学习乐器时,带他去听一场音乐会,让他亲眼看到音乐带来的震撼,体会到演奏的魅力,从而理解学习乐器不仅是为了考级,更是为了享受音乐、表达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需学会 “放手”,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当孩子能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课外活动时,会产生 “我的事情我做主” 的掌控感,这种自主性能极大激发内在动力。比如孩子选择每天练习半小时书法,即使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因为是自己的选择而更愿意坚持克服。同时,家长要避免过度干预和评价,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去奖励化” 教育不是完全否定奖励,而是让奖励回归本质 —— 对孩子努力和成就的认可,而非行为的诱因。当家长用信任、尊重和引导替代物质诱惑,孩子会逐渐摆脱对奖励的依赖,从内心生发出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这种转变不仅能培养孩子自律、坚持的品质,更能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主动努力成为伴随一生的优秀习惯。#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