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甲骨文的造字方式与记事手段”的“文博大讲坛”。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李运富进行专题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主持。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发表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旨在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文博大讲坛”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认识。
李运富教授的讲座十分精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见证了甲骨文的神奇魅力。他从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栩栩如生的描画事物形象,如“目”字像眼睛一样灵动;也有巧妙的约定标志符号表示抽象事物。此外还有组合字符音义,将已有字符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文字;以及变异既有字形,通过改变字形的部分构件,表达新的意义。而在记事手段上,甲骨文更是灵活多变,用字形本义表示跟该字形构意相关相应的某个词义;用字形引申义表示跟本义相关的某个意义;用借字借义表示音同音近但形义无关的词语;用变形超语符表示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共同构成了甲骨文记录语言和表达事件的完整体系,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宁红亮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李运富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为我们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他强调,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发展好这一文化瑰宝。
李运富教授是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权威学者,现任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汉字汉语研究》主编。他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古文献的教研工作,已出版各种著作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社科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