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表扬方式正在毁掉孩子自信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扬是家长和老师常用的教育手段,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本应助力孩子建立自信、激发潜能。然而,并非所有表扬都能带来积极效果,有些看似鼓励的话语,实则暗藏 “陷阱”,正在悄无声息地摧毁孩子的自信。
“你真是太聪明了!”“宝宝最厉害了!” 这类笼统的表扬,想必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当孩子做出一点成绩,比如画了一幅画、考了一次高分,家长便迫不及待地用这样的话语夸赞。在家长眼中,这是对孩子的认可与鼓励,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表扬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表明,过度强调孩子的天赋,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天生的聪明,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将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够聪明,从而产生自我怀疑,不敢尝试新事物,自信也会随之被摧毁。就像孩子在学习数学时,之前因简单题目得到 “聪明” 的夸奖,当遇到难题解不出来,便会觉得自己不再聪明,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抗拒。
除了笼统表扬,不切实际的过度表扬同样危害巨大。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无论孩子做什么都给予极高评价。孩子随手写了几个字,家长就夸 “这字写得比书法家还好”;孩子搭了个简单的积木,就称赞 “简直是建筑大师的水准”。这种脱离实际的表扬,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认知。一旦孩子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发现自己的真实水平与家长的夸赞相差甚远,就会陷入强烈的自我否定。而且,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夸张的表扬,普通的鼓励便无法满足他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夸奖,不断追求表面的成绩,而忽略自身能力的真正提升。
还有一种常见的表扬方式,是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你这次考得比小明好多了,真给爸妈长脸!”“你看隔壁小红跳舞没你好看,还是我家孩子最棒!” 家长本意是想激励孩子,但这种比较式表扬会让孩子的自信建立在他人的不足之上。孩子会变得过于关注别人的表现,陷入竞争的焦虑中,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自信也会随之崩塌。同时,这种表扬还可能引发孩子的嫉妒心理,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表扬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自信呢?家长和老师应多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表扬。当孩子画完一幅画,可以说:“你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得很鲜艳,小动物的表情也画得特别生动,看得出来你很用心!” 当孩子考试取得进步,不妨说:“这次数学成绩提高了,是因为你每天都认真做练习题,还主动找老师问问题,这份努力值得表扬!” 这样的表扬,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之处,知道是努力带来了成功,从而形成成长型思维,在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自信也会不断增强。
表扬孩子的过程和态度也至关重要。无论孩子最终是否取得成功,只要他们在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就值得被肯定。比如孩子参加比赛没有获奖,但在训练中坚持不懈,家长可以说:“虽然这次比赛没拿到名次,但你每天坚持训练,摔倒了也马上爬起来继续练习,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特别棒!” 让孩子明白,努力和坚持的品质比结果更重要,从而建立起内在的自信。
表扬是一门艺术,用对了能让孩子如沐春风,自信满满;用错了则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 “隐形杀手”。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警惕不当的表扬方式,学会科学、合理地鼓励孩子,让表扬真正成为孩子自信成长的基石,助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