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位中年妈妈的悔悟:没有“外驱力”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
产后护理说
2024-08-23 21:00:38

上初二的儿子突然拒绝上学,问原因,他死活不说。

从那天起,他整晚玩游戏、看小说、刷视频,天一亮就蒙头大睡,不吃饭也不出门,更拒绝跟我交流。

一开始,我以为他在学校被霸凌了,去找老师和同学问过很多次,直到跟他好兄弟谈了一次才知道,他就是单纯地厌恶学习。

他曾对他兄弟说:“上学真没意思,看到老师就烦。”

我真搞不懂他为什么对学习如此反感。从小到大,我对他的要求并不高,成绩中等就行。

别人家孩子周末补英语补奥数,他周末只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即可。

但他还是讨厌学习。

每次做作业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催,如果我不在旁边盯着,他就偷偷摸摸做小动作,明明一小时就能搞定的作业,硬生生做到十一二点。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只是短时间有点用,管不了两天就回原形。

考差了也很会自我安慰,有一次期末,他数学只考了69分。

那天开家长会,看到他试卷上错了一大堆的计算题,我整个人都炸了。

可回家呢,人家躺在沙发上看动漫,笑得特别开心,没有一点考差了的难过。我指着他鼻子吼:“你还有心情看电视,考个全班倒数第七,你好意思不?”

结果他回我一句:“XXX考得比我还差呢。”

我真的快被气死了,他总是这样,不跟好的比就跟差的比,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低,成绩差到没眼看。

没办法,我换了离家近的工作,想抽更多时间监督他。

但事实证明这并没什么用,我越是严格,他就越是想方设法偷懒。后来,他又迷上了游戏,为了玩游戏天天跟我作对,各种讲条件,我不同意就发疯,摔东西骂人。

眼看着就要上初三了,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他只能上个中专。这个社会拼学历,这样能有什么竞争力,我天天劝他,好话坏话讲了一堆,他就是听不进去。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时候我也劝自己,随他吧,我尽力就行。但一想到他才15岁,如果真的放手不管了,未来我真的不会后悔吗?

纠结来纠结去,我决定再找找方法,没想到在学习过程中,我竟意外找到了拯救儿子的方法,成功突破了这一困局。

在一次学校的家长会中,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没有“外驱力”的孩子,永远也学不会自律。

所有人都知道内驱力很重要,内驱力能让人有主动上进的心态,有坚持不懈的奋斗动力,有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所以他们自控自律,在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但内驱力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外驱力”的促进下。

父母批评、责备、吼叫、打骂也是外驱力,对部分孩子似乎很有用。

这种通过在武力、精神上建立权威来推动孩子的力量往往治标不治本。

举个例子:

孩子做作业拖拉屡教不改,父母把孩子揍一顿,指着他鼻子吼:“做不做,你到底做不做?!”
孩子被揍怕了,赶紧求饶“我错了,我一定好好做”。

但我们会发现这种效果相当短暂,慢一点孩子能坚持一周,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恢复原形。

为什么?

因为孩子坏行为背后一定有阻碍他变好的原因,比如孩子拖拉,或许是知识掌握差,看到题就恐惧;也可能是厌学,看到作业就烦。

无论哪种原因,批评、打骂只能暂时改变他的行为,那些对学习的无能为力和恐惧却始终保留,即便学习也是做样子。

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小时候被打、被骂时隐忍,一到青春期就开始跟父母争夺权利,逐渐衍生出叛逆、厌学、沉迷游戏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曾提出成败效应:

是指孩子在学习中面对一个任务,如果他经过努力完成目标,就会发生成功效应,他会愿意继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如果他努力后总达不到目标,这种失败累积多了就形成失败效应,孩子遇事本能反应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从而丧失努力的勇气。

所以父母提供恰当的外驱力,在孩子还没有独立完成任务能力时,协助他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这些成功的经验会让孩子掌握方法、获得自信,成功的愉悦会促使孩子再次行动,外驱力就转化成内驱力了。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结合儿子的情况我做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方案,并请老师做了指导。

(1)正确地说话,说正确的话

老师曾反复强调:一切教育的前提就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差,父母做的所有事孩子都抵触,不配合谈何改变呢。

而改善亲子关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说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著名的“55387定律”,即人际沟通的效果55%是由态度、肢体语言、面部神情等决定;38%是由语气、口吻决定;只有7%来自我们的说话内容。

孩子做错事,父母一开口就是居高临下地指责,语气中满是责备、否定,孩子就会立即进入情绪对抗,沟通必定失败。

所以,正确地说话,说正确的话就非常重要

这里有两个原则:

①说了没用的话就别说。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你还告诉他“少玩游戏把心思放学习上”这种孩子显然不听的话干脆别说。

②别强迫孩子沟通,先消除对抗,再形成良性沟通。

再看到儿子玩游戏,我就控制自己别管他,而是向他释放善意。

做他爱吃的可乐鸡翅放冰箱,留下纸条“饿了记得吃哦”;
下班路上看到他爱吃的烤串,就给他带一份;
……

一开始他没任何回应,辛辛苦苦做好的菜他都不尝一口,说实话我还挺生气的。

但这招坚持下来真管用。

一段时间后,儿子感受到我的善意,对抗情绪消失了很多,有时候他答应一起去吃火锅,有时候会跟我们出门散散步。

这时千万别跟孩子谈学习,他会觉得你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哄他继续上学。

所以,我们会找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但不强迫他沟通。

我们的关系在这样的相处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相处变得和谐放松,他爱说话的本性也暴露出来,有种他重回四五岁的感觉。

亲子关系改善后,儿子也能听一些我们的建议,比如不再日夜颠倒玩游戏了。他还主动提出重返学校,无疑,这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外驱力”撬动孩子的内驱力了。

(2)用“外驱力”撬动孩子“内驱力”

外驱力就是通过外在的力量,比如调动孩子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吸引他,从而让他主动学习,并获得成功,建立价值感。

具体要注意什么呢?

①别要求完美。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做作业快了一次,妈妈不仅没表扬,还责备书写不够好。

②目标别太高。

比如孩子只有60分的水平,就不要要求他必须考90分。

③任务难度系数很大,就要帮孩子降低难度。

这点非常重要却很有效。

儿子作文很差,看到题目完全不知道写什么。以前我总是告诉他“多看作文书,多思考”,这显然没用。

于是,我就降低难度。

我先跟儿子一起讨论给文章立意,然后又一起思考用哪些素材能证明这个观点。

最后,我亲自给他演示怎么把整理的内容写成完整的文章。

结果儿子发现,写文章好像也没多困难。

于是,第二次他自己负责立意和找素材,我根据他的口述下把文章写出来,经过润色发给老师,结果老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这个过程我不仅给孩子亲自示范如何立意、如果挑选素材,还上手帮他写,他觉得只需要动嘴,心理没有负担,思考自然积极了。

最后,儿子知道如何写一篇文章,还得到了表扬,获得了成就感,这就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儿子以前数学计算问题也很大,明明答题的思路都对,却因为计算错误全扣分。为了解决他的粗心,我曾经规定错1个罚10个,直到全对为止。

结果毫无作用。

现在我换思路了,搞个挑战赛。每周一次,只要完成目标就奖励一次电玩城畅玩。

知道他基础差,所以一开始目标定得非常低,基本上稍微努力就能过关。果然,在获得第一张电玩城畅玩卡后,他就迫不及待想玩第二次了。

每次结束,我都会去找他的进步:“上次考试你有两道题都看错数字了对吧,这次这么多题,你都没犯这种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搞定,非常不错了。”

我一边用他的爱好吸引他,一边在精神上给他输血,然后他就斗志满满,更加认真地对待计算,很短时间内就攻克了计算这个难题。

我就是这样一点点改善儿子的学习状态,每当取得一定的进步,他就会非常兴奋,并主动计划下一次的目标,我知道,他的内驱力已经被唤醒了。

虽然中考考得并不好,但他并没气馁,相反,上高中后,他学习劲头十足,老师很器重他。

如今儿子上高二,对待学习他充满斗志,目标坚定。虽然偶尔还是玩游戏,但他能控制自己,只把游戏当成一种休息的工具。

有时候玩久了,他还很有负罪感,说不能玩物丧志,然后又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了。

回顾这17年的育儿经历,我最大的感悟是——教育孩子是有方法可言的。

父母千万别一个方法刚到底,多了解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孩子就能成长为最好的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