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白话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生的四大法则
郑风
2024-11-12 17:44:18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翻译

安定状态下最容易控制,萌芽状态下最容易谋划,脆弱的时候最容易破坏,微小状态下最容易拆散。因此,有道的统治者未雨绸缪,在事物出现之前提前干预,在纷乱发生之前提前治理。

再大的树也是由小树苗生长而来,再高的台是土、石一层一层堆积而成,再高的山也是一步一步攀爬上来的。

肆意妄为的人一定会失败,强行占有的人一定会失去。因此得道之人不妄为就不会失败,不刻意拥有就不会失去。

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功败垂成,因此,做到善始善终就不会失败。

故而得道之人追求无欲,就不会在乎奇珍异宝等难得之货;不去刻意学习新的东西,重复前人所经历的,来维持万物固有的规律,不敢肆意妄为。

#解读

这一章,称得上字字珠玑,不仅文字优美,而且都是难得的处世法则,大致可分为四类。

法则一:做事要把握时机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道德经第八章写水之德的时候有一条是“动善时”。什么是“动善时”?上面的句子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安、未兆、脆、微”就是最好的时机。

稳定的状态下最容易保持,和高速上匀速行驶最省油是一样的道理;智者察于未萌,萌芽状态下最容易处理,等到发展起来,已经尾大不掉,要再想处理改正就很困难了,人们经常强调习惯要从小时候培养就是这个道理;事物在柔弱的时候很容易扼杀掉,在微小、未聚合的状态下很容易拆散,等到已经强大、或者已经聚点成面的时候再去破坏和拆散就很难了。

因此得出了结论:要在事物尚未形成前进行干预,要在动乱尚未发生前进行治理。

把握时机、未雨绸缪才是大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小国。

法则二:立足当下,不要好高骛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人们经常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干”。

参天大树是由小树苗一年年长起来的,摩天大楼也是一层一层盖起来的,万丈高山也是一步步攀登才能登顶的。只有立足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法则三:不要有太强的欲望和执念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太自以为是的人容易失败,因为太自负,往往会无视规律,纵然会偶尔胜利,太总有一天会遭受失败,并且是一败涂地。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也是一样的道理,“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最终会输个干干净净。执念太强的人、占有欲太强的人往往会失去,这也是颠扑不破的规律。人们经常说,手里攥着沙子,抓得越紧反而漏的越多,就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有智慧的人放下欲望和执念,遵循大道规律,往往不会失败;即便不能达成最好的结果,也无所谓呀,寄望有多强,失望才会有多大。尽力而为,不要太在意最后的结果。

法则四:慎始善终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行百里者半九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些名言警句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做事的时候,刚开始都能够精神抖擞,信心百倍,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但时间一长就会懈怠起来,丧失精神和斗志,难以坚持下来。

人的精神一样,最初的时候,往往能秉持初心,谦谨有度,时间一长,就容易精神涣散,麻痹大意,遭遇人生的滑铁卢。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对呀,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必在乎起点,需要在乎的是终点。不要最终盖棺论定,一切都有变数,一切都有可能。

阐述完人生的四大法则之后,最后落实到圣人的行为上来。是一种总结,也是价值观作用下的方法论: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有些拗口,“欲不欲”就是“以不欲为欲”,“学不学”就是“以不学为学”。上一章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是类似的结构。

圣人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不学无术,而是按大道规律形式,不违逆大道法则;而是不去为了一己欲望大兴土木、或者发动战争,滋扰人民;而是去除外物和感官的欲望,甚至精神方面的满足,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要去追求大道法则;不去学习人世间的繁文缛节这些假仁假义,要追随大道的脚步,不当日益的“为学者”,要当一个日损的“闻道者”。

最终要去观复,从观复中窥见自然法则,按照自然法则行事。

最终补充一点,前面章节中有一句话“有欲者弗居”,第二十二章和第三十一章,重复了两遍。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第三章说“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后面又说“有欲者弗居”,岂不是自相矛盾?最初的时候我也困惑了很久,但后来慢慢明白了老子有欲(追求大道)、无欲(不要追求功名利禄)的指向。这一句则是完美的解释。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