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黄歇传奇》(57)走访日记第八章 黄国古城久 春申故事长
黄森林
2024-11-18 11:18:34

#顶端冬日创作季#


第八章  黄国古城久春申故事长


穿越千年时空,我仿佛看见了那意气蓬发的春申公子,当年他的足迹踏 遍淮北十二县和江东十二县……飞扬的尘土,飘荡的龙旗,多少往事、多少 梦想都在这里回荡。2000多年间,那个黄君台和断垣残壁,当年是何等的雄 伟壮阔……全都不见了那些气势恢宏的地方, 一切又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已有千年历史的旷野,我对这座故城遗址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情,或许就是 因为那片曾经有过的旷野,何等辉煌,何等壮观。

如果你有兴趣,请你跟随我的脚步,让我们一起穿越这千年的时空隧道, 去追寻黄公子当年留下的身影和足迹。

走上古城墙,就仿佛走进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边缘,我细细地品味着, 向南眺望,只见城南远处波光粼粼的湖水,如同一条巨龙盘桓在旷野之上, 它原本是老龙埂水库,形状特像一条龙,姑且让我称它为黄龙湖!  下黄姓人这么兴旺发达,或许因为这里风水特好,龙脉连绵吧!

沿着古城遗址慢慢地走着走着,苍翠的水杉,连同我并不喜欢的土馒头 似的坟茔,青草绿树缠绕的黄土城墙,手捧黄土,仰望城墙,如此厚重,让 人油然而生怀古恋旧的悠悠情怀。

穿越千年古城墙的历史,你会惊讶:那么厚实的城墙和明显高于四周三 米多的雄居故城之中的黄君台遗址,是多么气势威武和雄壮,它们像楚辞汉 赋、唐诗宋词一样盛开在人们的心里,镌刻着文化芬芳的痕迹。

如今的黄国故城早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和情调,千年的雨侵风蚀,盛极 则衰,万物不过如此,都似这般付与破旧斑驳,抑或残垣断壁,就像一位佝 偻的老者,遥望四周绿树掩映的城墙遗址,艰难地支撑着庞大的躯体,静默 在似水的时光流年之中,故城内的人们早已安于习以为常的生活,并不太在 意它还有多久的生命力。

   登上高高的西城墙的旧址向东眺望,屋舍楼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西望是一片荒岭,那里是黄国人的墓葬区,保存着大量古黄 国文物,也是盗墓者虎视眈眈的宝藏之地,也是天下黄姓人最关心的地方。

 

翻开《史记》中战国晚期的历史,我们就会从春申君第十八列传中知道: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姓黄名歇,《史记》中没有明确地说清他到底是楚 国何处人。

据《光州志》记载:黄歇,汝南阳城人……阳城,究竟在何处,我们无 法考证,但是遗留在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境内的黄国故城遗址和城中的黄君  台,足以证明这些现存的黄国故城(今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境,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建于周成王平定东夷之乱后,为西周赢姓封国,公元前648  年为楚成王所灭。公元前262年,春申君领封淮北十二县后对其修复,黄  国故城保存完整,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内面积2.8平方公里,城墙周长  6670米,城墙高5.7米,城壕宽3.6米,城址内分布宫殿区、冶炼区,城西  北边为墓葬区,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之一。黄国故城的发  现印证了文献记载关于黄国故城和墓葬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李克  勤等都发表了重要文章。多年来,故城周边先后发掘出土了大批黄国青铜器、 陶器、玉器、竹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这些文物是研究周代方国、春秋战  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关系弥足珍贵的资料。

公元前262年,春申君黄歇因功受封淮北十二县,其出生地黄邑也是其  封地之一。黄歇派人斩伐榛荆,开辟园田,挖掘沟渠,排水蓄水,挖掘陷阱, 防止人畜践踏,引老龙埂之水灌溉黄邑田野,把整个黄邑城治理得路不拾  遗,夜不闭户

黄歇又组织人马修建黄姓祖庙,修复了忏悔台。黄邑城内大多是黄姓 之人,黄姓人倘若犯罪,便送往祖庙进行忏悔,画地为牢、跪地思过。因此, 黄姓人家有家法,族有族规。

治理黄邑城为典范,黄姓人深得黄歇教化。黄邑城内再也见不到衣衫褴 褛、蓬头垢面的人,黄邑城因此成为无囚地。楚国民众颂扬,春申君得到 楚考烈王的嘉奖。

黄邑城内的令尹府是在高大夯土台基上,用复杂的巨木榫卯结构梁支撑 起来的,呈现出精巧坚固、错落有致的楚式宫殿的特色。宫殿区是以令尹府 为中枢,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宫殿的地坪是用光洁砖石板铺成。两旁有雕 花彩石栏杆,上边是木质结构,廊棚相顺,这种古雅质朴的走廊连接着整个殿宇别寝。

黄姓人喜爱乐舞。黄国的乐舞始于黄帝,春秋时期,黄国的外交活动频 繁。国君祭祀等许多场合,演奏皆以黄国的喧天锣鼓为主,载歌载舞,黄国 也就成了歌舞之乡。流传而来的歌舞,经黄歇之手发扬光大。

黄国故城中间的黄君台,又被当地百姓称为光武台,相传是当年东汉光 武帝刘秀为躲避外戚王莽的追杀,逃到黄国故城,凭着城坚池深与王莽对垒 数年,又得到庙中黄君的神灵启示,终于打败城南的王莽。刘秀称帝后,为 感谢黄国故城及庙中黄君,就为黄君重塑金身,扩建庙宇,在当地留下一段 王莽赶刘秀的佳话。

 

相关链接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司马迁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 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 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 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

竟陵,楚顷襄王东徒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 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

王曰:

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 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

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  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  不妄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  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  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 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 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 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  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 不知榆次之祸,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  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  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  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 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 《诗》云:超超覺兔,遇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 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  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  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  老弱系胆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  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  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 返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 水右壤。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 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 而攻留、方与、轻、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 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 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 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 一年之后,为帝 未能,其于楚王之为帝有余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 一举事而树怨于楚,迟令韩、 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 韩必敛手。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  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 关内侯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 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 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  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  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 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 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 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  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  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  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  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  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  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 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 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 之。春申君因故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 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余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 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之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 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  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 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 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 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 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 其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 是去陈徙寿县,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 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 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 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 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名 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 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 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 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 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 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 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  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  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  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  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  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 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  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  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  !”朱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 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毒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 韦废。

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 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 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摘自《史记》)


安陂古城

——豫南最早古城遗址

 

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境内,有一道几百米长的古城 墙遗址。根据有关专家考证,这就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皋陶封城,也是远古 豫南最早的安陂古城遗址之一,它和紧邻的商城县汪桥乡天井村,同属于安 陂古城遗址之一。

安陂城从古至今保持原名,距现河南省信阳市的商城县城22公里,坐 落在现汪桥乡天井村,亦称天境湖遗址。安陂城内城墙由夯土而成,至今几 千年残墙仍在,高于地面五米左右,东西城墙埂长三公里余,南北两公里余; 古城埂和城池遗址内绳纹等远古陶片俯拾即是。

据《路史》记载:庭坚封安。安,旧载今商城境,高阳氏即颛顼,庭  坚即皋陶。《左传·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子孙昌意之子也 《左传·文公十年》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其第六子曰庭坚。《左  ·文公十八年》记载:高阳氏才子八”,庭坚。杜注:庭坚,即皋  陶字。《史记·正义》解:皋陶,字庭坚。又据明嘉靖《固始县志·沿革》 记载:固始县地在昔黄帝受命披山通道南至于江,乃在江北为南境。高阳氏  封子庭坚于安。

古安国(亦称子安国)的中心位置为安陂城。明嘉靖《固始县志·古迹》 记载:安阳去邑百五十里,今析商城。又载商城有安陂城。明嘉靖《商  城县志》记载,安陂城遗址在安城里,县西五十里1957年,商城文物  普查,在县西55里天镜湖村,安城遗址尚存。再据商城县县志记载:1955  在安陂城遗址发现陶井24个,可见当时城市之大,人口之多。由此推断,此  古城是当时大别山区最大的古城。理由是:安陂城为皋陶封城,在禹时皋陶  作为帝位继承人,有贤名,称古之四圣之一,说明地位之高,且处于领导地位;加之和其紧邻的隆古乡距离今潢川县城6公里的黄国故址为皋陶长子伯 益的封地,而今河南固始县在夏前为皋陶二子的封地(在固始县有奉祀皋陶 和仲甄的蓼侯祠和东北蓼城岗遗址),安徽的六安(皋陶墓在此)则为皋陶幼 子的封地,据此可以推断,安陂城当时所享有的地位和作用为大别山区最大 的城市,可能是一个分封国的都城。另据考证,大别山区在这一时期各地都 有先民居住,且多处有小城镇遗址。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是 十八个姓氏的初始祖,也是李氏的血缘始祖。皋陶为李(李理),以官命  族。《虞书》《左传》《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对于皋陶的事迹和六安  的皋陶墓皆有记载。据《史记》引《括地志》记载: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  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 《帝王世纪》说:伯翳(),为舜王畜多,故赐姓赢氏。可知,伯益因善 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为赢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 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 夏、商,二十六世为李()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  子孙为李()氏。《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传至李()徵时,任商纣王的李()(亦称士师)。唐玄宗以李氏血缘  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743)追封其为德明皇帝。他辅佐夏禹理政、 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皋陶 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  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大别山区一带封给 其后裔。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 弟共()、子孝。定五礼。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  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 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 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 笮、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 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宏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  )、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  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定的九德”,内涵包括人  的禀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 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  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  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史记》引《括地志》云: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即现安徽省六安市城 7.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侧15米处,东北35米处,为皋陶祠旧址。 皋陶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 偃姓所封国”,故六安有皋城之称。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6.2 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八年 (1869)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 米。皋陶墓1981年公布为六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皋陶墓属安徽省重点文物和国家级重点文物区。

黄族与中国玉文化

黄的初文是一个形象字,从字形上看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 佩饰的玉佩,黄的原始意思就是指玉佩。郭沫若在《殷墟书契前编》中指 出:彝铭中锡命服之例多以市黄以言,如赤市幽黄’‘赤市朱黄’…… 二十四例,均一律用黄字,无一例外。

《礼·玉藻》中说:黄即佩玉,自殷代以来所旧有。后假为黄旧字,卒 至假借义兴而本义废,乃造珩若璜以代之。即是说字指玉佩,它为何 成为黄色的代表符号,然又何故而成为黄姓家庭的血缘标志的呢?

黄色是具有抽象意义的名词,却无法图画其形,只有假借来表示其 意,如假红表示红色,借白表示白色等。古黄姓人因崇拜黄色就叫黄族,他 们对生长万物的黄色大地,对金秋收获的累累黄色果实,对滋润上古文明的 黄河,甚至对生活的黄种人,倍感亲切、神圣和尊贵。先民们自认与这色彩 有神秘的联系,所以他们选用了这色彩作本族的护佑与标志,以佩玉的图形 符号代表他们的民族。其子孙或迁徙异国他乡隐居或成为郡望大族,均继承 古黄国爱玉、尊玉的传统。

玉器是古黄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遗产,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与人格化相结合,水乳相融,血肉相连,并出现了权威、等级、信  仰、迷信色彩。在已出土的黄君孟夫妇墓中对此就有鲜明的体现。黄君孟有  玉虎19件,黄夫人仅15件,黄夫人玉器(131)比黄君孟(54)多, 而证明君臣、夫妻身份不同,以及权威的大小、多少的差异。春秋时期,在  黄国的版图里,黄国上下触目均是谦谦君子,无不以玉为典范”“古之君子  必佩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言: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  以,自古有君子于玉比德玉不离身之说。

玉器被黄氏宗族所推崇,浸透于民间习俗,又体现在忠孝仁义之中。 19954月,菲律宾黄氏宗亲总会派员来黄国故城寻根拜祖,特地赠送潢川  一面锦旗,红底白字江夏黄氏”,正中央的会徽为圆形玉壁,周围遍饰春秋  时期盛行的蟠虺纹,充分体现黄姓人爱玉尊玉。同年11月,香港世界第六  届一次黄氏宗亲会上徽章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金黄色徽章也都是圆 形玉璧状,2001年,韩国黄氏宗亲总会赠送给潢川的一幅书法中朝玉佩浮  海而东,克开克晶万世为宗”,再次证明了黄氏宗族爱玉尊玉古往今来一脉  相承。

黄姓爱玉尊玉,玉器给黄姓赋予更灿烂的文化。明朝,潢川南城曾矗立  三座黄氏牌坊,惜毁于清末兵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物调查资料  表明,每座牌坊高约5丈,青石凿成,分36柱,结构严谨,宏伟壮观。 牌坊的顶端中央,有一圆形玉璧图案,直径约70厘米,阴刻黄氏后裔,璧的 周围遍饰云龙纹,身尾缠绕成环状,似在护卫玉璧。牌坊中门石柱镶嵌一  副对联:右书以玉为鉴人”,左曰以璜礼天下。黄姓人爱玉之意,昭然  若揭矣。

黄族与中国凰文化

黄国是在黄夷迁入河南境内之后逐渐形成的。讲黄姓图腾,意在追溯黄 国之前,黄姓人祖先取为名的来源。黄夷为东夷之一,与东夷各族有  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其图腾崇拜大多为鸟类,黄夷选择可爱的黄鸟为图腾, 从而有了氏族之名黄鸟夷,后被简称为黄夷。在其演变成为小国之后,便自 然得名为黄国,黄姓便也由此而来。

在对黄姓图腾的传说中,黄夷在其部族发展强大之后,为了更神化其图 腾形象,将图腾逐步演变为凰鸟。这是因为黄夷的通婚氏族是东夷的凤夷, 其图腾为凤鸟,黄夷便将凰鸟作为新的图腾,意在既显示其宏图大展的雄心,又有凤与凰不可侵害的恩爱关系。大家知道,凤凰本来是一种虚构的神化物, 其形象是多种动物的集合形态。《韩诗外传·八》载:黄帝即位,宇内和 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召天老而问之……天老对曰:夫凰象,鸿前麟后, 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喙。《山海经·南次三经》说:丹穴之 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尔雅·释鸟》郭璞注为: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这样一来,凤凰荟萃多 种动物特征,成为一种神秘灵异的生物,并予以美化。至此,黄姓图腾从形 象单一的黄鸟变成了综合多种特殊神化物——飞禽之王圣鸟凤凰,借以象征 王气吉瑞

 


余士明,曾用名余味,男,汉族,河南省潢川县人,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东海》、《信阳晚报》、《平顶山晚报》、《史河风》和《花乡》等报刊;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春申君黄歇》、游记体散文集《未了春申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