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六期#
#顶友秋日寻味记#
“花儿”与湟源
文/海怡
一个农家院子里的餐厅里,传出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的“花儿”曲调,这是我的文友湟源著名作家陈有仓老弟,为欢迎我们到来的家宴上在动情的歌唱,他一会儿用男声唱,一会儿又用女声唱,因为是用当地方言所唱,唱完后用湟源普通话一句句的解释给我们听,才知他唱的词句如下:
马步芳修下的乐家湾
拔走了心上的少年
你的大哥哥们走哩撒
妹妹你们坐吆
阿哥们是吃粮去的人
哭下的眼泪俩合成的面
给阿哥烙下的盘缠
你的大哥哥们走哩撒
妹妹你们坐吆
阿哥们是出门去的人
把阿哥送到了黄河沿
眼看着逼上了渡船
你的大哥哥们走哩撒
妹妹你们坐吆
阿哥们是孽障的人
河里的浪花翻三翻
活扒了尕妹的心肝
你的大哥哥们走哩撒
妹妹你们坐吆
阿哥们是受苦去的人
把妹妹领上哩么撂下
接着我的小老弟西宁新闻网记者刘志强也忘情地唱起了起来。期间,为了让我们听到正宗的“花儿”,陈老弟又打电话从西宁请来了曾获过全省“花儿”大奖的歌唱家李梅女士,他们忘情的唱了一曲又一曲,段子内容质朴率真,唱词大胆,情感热烈奔放,真真是倾注了他们对生活、对爱情的忠贞和向往、追求与执著,具有很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
早知道青海是“花儿”的故乡,但这还是第一次听到正宗的“花儿”曲调。陈老弟告诉我们,湟源才是“花儿”真正的故乡,在湟源随时随处都有“花儿”的歌声,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那一年一度的“花儿会”更是“花儿”歌手们展示才艺的最好机会,“花儿会”也是湟源人民的狂欢节,每年农历六月六,在日月山、县城公园等地,民间自发地组织“花儿会” ,辛勤劳作后的人们欢聚在一起,不拘小节,尽情放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花儿”是青海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在青海深受当地汉、藏、蒙、回等各民族群众的喜爱,而今晚豫、鲁、青三省文友的聚会无疑也成了“花儿”激情的演唱会。
我们一行痴痴的听着,为那“花儿”曲调的优美,为“花儿”中男女大胆的表白而深深的钦羡感动着。
歌唱家李梅,作家陈有仓老弟,记者志强老弟还即兴编词歌唱,他们演唱风格虽然不同、内容或直率或含蓄,但编的词引经据典构思巧妙、合仄押韵、应着密切、准确生动而浑然一体,真是精彩叫绝,看着他们忘情的歌唱,精彩的表演,在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我很为有这样多才多艺的朋友感到自豪。
在湟源,我们不但领略了“花儿”口头文学遗产的灿烂,朋友们的多才和热情,更重要的还了解了湟源的历史文化。
来湟源的当天下午,在陈、刘老弟热情的带领陪伴下,我们参观了青藏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曾以“茶马商都”“小北京”美誉名扬四海的丹噶尔古城。
丹噶尔古城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只有5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自古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如今,处于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集处的丹噶尔古城,又成为通向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也是我们来青海旅游的第一站。
看古城介绍,知道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边隘声息关重,曾为汉、土、蒙古、回并远近番人交易之所,道光九年(1829年),又因贸易迅猛发展,设置丹噶尔厅,因此,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丹噶尔古城,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更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陈老弟边领我们参观,边给我们介绍当年古城的繁华,他介绍说:“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中,当年湟源人学会了藏话。一些被称为‘叼郎子’的买卖人,带上从中原从内地运来的红枣、糖、茶、布匹、米面等日用品穿梭于藏区,换取藏区的牛羊毛、牛羊肉、皮张及藏饰品、中藏药材等再销往内地。周而复始的运作,古城丹噶尔的贸易日益繁荣,天津、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的商人也纷纷驻进县城进行商贸交易。丹噶尔成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茶马互市’贸易集散地。老街内那真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吆喝声,叫卖声响彻一片,真是生意兴隆,热闹非凡。清嘉庆道光年间,年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英、法、美、俄、德国及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大量涌入古城设行开店,贸易极为活跃。城内也相继出现了‘歇家’。 歇家就是专门为商贩提供住宿和商贸交易的场所。歇家的院落一般都比较大,便于住宿和交易。歇家的掌柜每年用骡马驮上内地商人运来的商品到西藏等地换取畜产品、藏药等。由于路途较远,中途还要换用骆驼驮。歇家长途跋涉,一年只有一个来回。贸易鼎盛时这样的歇家在湟源多达48家。每当黄昏来临,老街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的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这种标志性的招牌被现代人演变成了‘排灯’。每年正月十五,把排灯悬挂在县城主要街道,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来城内观赏。”陈老弟话语中满含着深情和自豪,我们一行漫步古城街巷,也从那众多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中,依稀窥见了当年古城的繁华与气派。
陈刘两位老弟冒着酷暑,带领我们穿大街进小巷,重点参观城内民居即典型的四合院。只见院中房屋主次分明,多由一进两院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木板上多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装饰图案,显示着当时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有景象。整个建筑材料、外观风格融合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元素,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那星罗棋布的商铺、作坊、茶馆则反映了居民们安逸、闲适、平和的文化特色。
一条宽约六米,长不足千米的主街道,连接着城隍庙、关帝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城最繁华的地方。
古城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着边塞古城发展的壮丽画卷,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观。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陈老弟告诉我们,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一一到访,留下了遗憾。
通过一下午的参观,我们感觉丹噶尔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更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那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一个院落一条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漫步在丹噶尔古城,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的场景。古城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着历史的辉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古老的丹噶尔是辉煌的,今天的丹噶尔依然充满了魅力。
翌日清晨,陈老弟又亲自驾车带我们一行去华石山景区领略湟源的自然风光。
陈老弟边开车边告诉我们说:“华石山位于青海湟源县正南约20公里处,是湟中县与湟源县的分界山,最高峰海拔有4289米。”妹妹惊呼:“这麽高呀,说这里是高原一点都不假。”
车沿109国道前行,看窗外天空布满了乌云,越往里走,山越高,峰峦犹如刀剑,嵯峨直指青天,山上郁郁葱葱长满了不知名的树木,我们一行来自一马平川的中原,因此特别钟情于大山喜欢观山。再往里走,高山下有了草原,碧草似绿地毯般在山坡上蔓延,有牛马羊在山坡上摔着尾巴休闲的漫步,一条小河蜿蜿蜒蜒地流淌在两山之间,潺潺的流水声一直伴着我们前行。
华石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山坡上有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油菜花开的正旺,我们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要求下车拍照,车正好到了华石山脚下,下车步入山谷,一股久违了的青草气息扑面而来,好清爽,令我精神为之一振。
看眼前,碧绿的青草炫耀着生命的灿烂。各种山花儿开满了四野。忽然,一只漂亮的鸟儿鸣叫着落到地上,只见她头上长着白色的羽毛,身上是黑色的,而尾巴却是红色的,她不停地低头啄食,我屏住呼吸,端稳相机,对准它一阵猛拍,由于没有带长焦镜头,只好悄悄地接近她,而她不但不怕我,反而展翅起飞落到一块石头上,对着我高声鸣叫,我高兴极了,山里的小鸟竟然是这么的友好,我不再拍摄,静静地站着欣赏她的美丽,聆听她的鸣唱,也许这也是一种缘分,是鸟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机缘。此时我似进入一种梦般的境界,竟不知自己身是客,妹妹欢快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回头看,妹妹与小田竟然也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跳起欲像蓝天飞去,是的,我们久居闹市,猛一下闯入这美丽清新的大自然中,怎不心花怒放?怎不心旷神怡欣喜乐狂呢?
抬头看远处峰峦叠嶂,群峰如列屏,苍苍茫茫,回头看美丽的鸟儿依然站在石头上高声歌唱,我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告别了这只多情的鸟儿跟着陈老弟向山谷深处走去。
沿着狭窄陡峭的山径蜿蜒而上,仰视山头,山石呈奇形怪异的各种动物形状出现在眼前,有的石峰上雄狮傲立,唬视前方;有的石峰上猴子攀岩,寻找猎物;有的石峰好似被一把锋利无比的长剑从高至底直劈,留下了一个陡峭平滑的剖面,凶险峭立,还有的石峰像雄鹰,在布满乌云的苍穹下欲展翅飞翔。
此时山风轻抚,鸟语花香,绿草茵茵,河水潺潺,一派祥和景象。一缕阳光冲破乌云直射大山,那些线条勾勒出明暗分明的真实的大山凸陷的褶皱,看上去竟然像大海的波涛一浪一浪滚向远方,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此时我惊叹大山的伟岸,更被山谷的空灵静寂而震慑。陈老弟指着一个山洞给我们讲起了白蛇脱皮的美丽传说,才知伴我们前行的小河就叫白水河,它亮亮的身躯蜿蜒在深山中,伴着山风正掀起白色的浪花欢快地奔流向前。
收回看水的目光看远山,我们仿佛站在了一幅巨大而笔墨浓重的油画面前,陈老弟说:“你们看,这华山山石嶙峋,异峰峻峭,是不是具有桂林春山之秀,备有西岳华山之险,传着黄山之神韵,存了泰山之气势呀。”语气中透着自豪,我点头称是,对着陈老弟伸出大拇指由衷地赞叹说:“湟源真是太美了,我们不虚此行!”
我们迷恋沉醉在华石山风景中,不知不觉分别的时刻到了,我们彼此竟然都有些不舍,因了对文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崇尚,今日豫鲁青三省的文友聚到一起聚到了这湟源县聚到了华石山下,一起了解湟源之历史,感收湟源历史文化之厚重,沐浴了山野之大气,采撷了天地之菁华,此时的我们真是心静似禅,胸阔如海。我会永远记住文友的情谊,记住湟源的历史、湟源的现代之辉煌。
别了湟源,别了我敬爱的文友,别了华石山……
作者简介:海怡,女,本名李新。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祖籍山东,现居郑州。散文常见于报刊杂志。海怡崇尚自然,喜好旅游,所写旅游散文分别登载《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品》、《青海湖》、《旅游视野》、《亚太人文》等杂志,其中《我心灵的故园——周庄》在“第二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中获奖,并荣获“2013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实力作家”之誉。 2013年出版《灵台第几重》散文集、并与别人合著出版散文、诗歌集《原野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