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课后服务2.0:学校变身“兴趣工厂”可行吗?
ROCKET FANS
2025-05-18 13:27:58

学校变身“兴趣工厂”,打造课后服务2.0是可行的,且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以下为具体分析:

可行性分析

  1. 政策支持: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全面实施“托管+拓展”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这为学校变身“兴趣工厂”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2. 学生需求:学生具有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兴趣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例如,成都市中小学课后服务2.0版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实践等活动。
  3. 资源优势: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设施和师资队伍,能够为兴趣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可以利用实验室、工作室和仪器设备等搭建实践平台,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实施路径

  1. 课程设计: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成长需求,“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例如,泰州市太湖路小学创新推出周五“多彩课堂”课后服务,授课内容包括足球、轮滑、编程、陶艺、淮剧、街舞、儿美、书法、素描、篮球等36项。
  2. 师资保障: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兴趣课程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 时间安排:全面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开展2小时以上。城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得早于17:30,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灵活安排。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特殊需求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面临的挑战

  1. 经费保障: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会导致公用经费增加,需要同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加强经费支持。同时,课后服务收费应遵循“家长自愿、成本补偿、非营利性”原则,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2. 质量监测: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对课后服务质量的监测,指导学校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并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兴趣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安全管理:将课后服务安全纳入“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坚持“安全第一”服务理念,建立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校内看管风险和预警机制、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