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
作者:周瑟瑟
题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赴奉先咏怀》
安禄山与杜甫在长安客栈的洗手间里相遇
一个肥胖的强盗与一个愤怒的诗人,挤在了同一个朝代
这样戏剧性的安排是我乐意看到的。而我
提着一壶烈酒,从潭州赴长安赶考,我当然是个书呆子
而杜甫却研究了十年官场,他为皇上苦心献赋呈诗
在率府里看守兵甲器仗。水旱成灾,杜甫的手指冻断了两根
衣带散了,44岁才混上一个正八品下
竖耳倾听玄宗在骊山上的华清宫里唱歌,他就想到了人民
悲伤的人民,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
杜甫跑到骊山下痛哭。但他一想到自己可以不纳租税,不服兵役
又有何脸面与我辩论呢?杜甫,历史如戏,我们又没有穿墙术
你扮演你的角色,我只数长安冻死的骨头
奉先哭声一片,你的哭声里夹杂着冻死的骨头
酒肉臭了,盛世唐朝的忧愁漫过终南山
十年啊,前九年杜甫饮酒献诗,最后一年逃离了长安
诗人介绍:周瑟瑟,男,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策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栗山诗歌学会会长。现居北京与深圳。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世界尽头》《犀牛》《种橘》《屈原哭了》(繁体版)《鹧鸪与木梯》(英语)《桂花房间》(俄语)《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诗集)《周瑟瑟诗选》(西班牙语),诗歌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苹果》《中关村的乌鸦》《原汁原味》《中国兄弟连》等40多部,以及《诗书画:周瑟瑟》。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年选),以及诗歌民刊《卡丘》,编选有《新世纪中国诗选》《中国当代诗选》(中文版与西班牙文版)等。应邀参加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第三届(越南)亚太地区诗歌节、哥伦比亚首届里奥尼格罗文学节、墨西哥尤卡坦国际书香节、智利“中国诗歌工作坊”等。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是周瑟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向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致敬的一部力作。诗歌以杜甫在长安十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虚构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杜甫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挣扎,以及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杜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杜甫在长安的种种遭遇。整首诗不仅是对杜甫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杜甫高尚人格和卓越才华的无限敬仰。
《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思想内涵
乱世中的坚守:诗歌开篇便以“安禄山与杜甫在长安客栈的洗手间里相遇”这一戏剧性的场景,将杜甫置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中。杜甫作为一位愤怒的诗人,面对肥胖的强盗和腐败的朝廷,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即使生活困顿,也不改初心。这种坚守精神,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之一。
对官场的失望:杜甫在长安十年间,曾深入研究官场,为皇上苦心献赋呈诗,却未能得到重用。他看守兵甲器仗,却在水旱成灾时,手指冻断,衣带松散,44岁才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官职。这种对官场的失望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也体现了杜甫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对人民的关怀:杜甫在长安期间,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疾苦。他听到玄宗在骊山上唱歌,却想到了悲伤的人民,特别是那些因饥饿而死的幼儿。这种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使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也是他诗歌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歌中,杜甫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为自己能够不纳租税、不服兵役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他又为人民的苦难而感到愧疚和痛苦。这种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复杂情感和道德困境。
对时代的反思:《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不仅是对杜甫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诗歌通过杜甫的眼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面,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和不满。
对历史的沉思:诗歌的题记引用了杜甫的《赴奉先咏怀》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对历史的沉思和反思。周瑟瑟通过这首诗,不仅向杜甫致敬,也向那个时代的所有苦难者致敬,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
《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艺术特色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周瑟瑟在《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中,巧妙地运用了虚构与现实的交织手法。他将杜甫在长安的遭遇与自己的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戏剧性的场景。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杜甫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细腻的笔触:诗歌中,周瑟瑟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将杜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杜甫在洗手间与安禄山的相遇,还是他在骊山下痛哭的场景,都写得生动而逼真。这种细腻的笔触,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杜甫的种种遭遇,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挣扎。
丰富的想象:周瑟瑟在诗歌中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他将杜甫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种想象力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
深刻的寓意:诗歌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例如,杜甫与安禄山的相遇,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碰撞;杜甫在骊山下痛哭的场景,则暗示着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时代的批判。这些寓意使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周瑟瑟在诗歌中运用了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他的诗句简洁明了,却又不失韵味和意境。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的真挚与深沉:诗歌中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周瑟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将杜甫的痛苦、挣扎、无奈和关怀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和启发。
对比与象征: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例如,将杜甫的遭遇与安禄山的肥胖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杜甫的悲惨命运;将杜甫的哭声与冻死的骨头进行象征,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诗歌以杜甫在长安十年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和细节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的故事。这种结构不仅使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增强了诗歌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细节的刻画与情感的渲染:周瑟瑟在诗歌中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将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杜甫的情感表现得真挚而深沉。这种细节的刻画与情感的渲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杜甫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启示:《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启示。诗歌通过杜甫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面,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启示,使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400多万字。岁月沉香,周瑟瑟笔下的杜甫风云:论《向杜甫致敬:长安十年》选自史传统即将出版的文学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