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方言——利亮 竹晓翠 制作
剪纸与方言,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却“合二为一”碰撞出新意、绽放了异彩。
方言不仅是说话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饱含乡愁的情感纽带,承载着沉甸甸的地域历史与文化。剪纸则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交融于群众社会生活,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为保护和传承方言,2023年以来,“学习强国”南阳学习平台携手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竹晓翠,推出“剪纸方言”系列,用“剪”不断的乡愁,留住听不厌的乡音。
方言为“表”,文化为“里”,剪纸为载体,“剪纸方言”以新颖的形式、时尚的形象、有趣的表达吸引了众多读者关注,唤起了人们的乡情和对传统之美的共鸣,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自信。
创新表达方式 保护方言文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乡音,是游子与故乡紧密相连的纽带。但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加剧及普通话普及,方言使用的局限愈加明显,方言生存的空间悄然缩水,方言在年轻人群体中使用得越来越少,代际传承出现断裂。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学习强国”南阳学习平台积极探索方言宣传推介新路径,并与竹晓翠达成共识,决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剪纸形式展现南阳方言。于是,一个个尽显南阳韵味的方言成为剪纸创作对象。在竹晓翠的剪纸中,“扯闪”“舍急”“不沾弦”“一目楞儿”等南阳方言,以一个个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眼前。对她的每一幅剪纸,南阳学习平台编辑都用文字进行阐释,既对剪纸画面场景进行描述,又对场景中涉及的方言进行详尽解释,尽可能让读者对南阳方言语境有全面的了解。
“没想到方言还能以剪纸形式来体现,形式创新,画面很美,也很有趣。”读者王乐非常喜欢“剪纸方言”系列,他说,为了让孩子说普通话,他们一家人在家从不说南阳话,所以孩子对方言很陌生,“这个系列的画面很有趣,每次我都让孩子先看图说话,然后给她讲方言,现在她对方言非常感兴趣。”
“剪”出方言场景 乡音唤醒乡愁
竹晓翠在创作中
方言说出来很简单,但要进行宣传推介,首先得更精准地明确其表达的意思,特别对不同语境下意思不同的方言,更需要全面诠释其所有内涵;其次要精心构思,如何以恰如其分的画面更好地呈现方言、激发读者兴趣。
为此,“学习强国”南阳学习平台编辑精心挑选南阳方言,并对其释义进行全面详细描述。竹晓翠收到这些带有释义的方言后,构思场景、设计画面。在她的精心构思和剪裁中,一幅幅南阳方言剪纸呈现在读者面前。
出门遛狗,结果小狗兴奋地追起小鸟,猝不及防的主人被狗绳拽跑,用力过猛之下,右脚的拖拉板儿(南阳方言,指拖鞋)“穿”到了小腿上,弄得狼狈不堪;妈妈是个利亮人(南阳方言,指人爽快利落),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把家中的衣物和床上用品洗得干干净净,再细心地晾晒在院子里……在竹晓翠的剪纸中,一个个方言场景生动有趣,形象鲜活,观之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在南方工作的南阳人赵云辉对此表示很惊喜:“平时在外我只能说普通话,看见‘剪纸方言’,血脉深处的故乡情怀一下子被唤醒,好亲切好熟悉的乡音啊!”
丰富表现形式 展示方言魅力
如水粉画般的“利亮”,如装饰画般的“扯闪”……“剪纸方言”系列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以剪纸展现方言这一形式的创新外,也与竹晓翠的剪纸艺术创作密不可分。从平面剪纸到套色剪纸、染色剪纸等,竹晓翠不断尝试剪纸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这个系列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让剪纸魅力与方言魅力相映生辉。
竹晓翠自2009年起开始剪纸创作,在多年的创作积累中,她不断尝试创新,借鉴了插画、装饰画等现代平面艺术语言,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早期装饰图案的一些元素。
剪纸方言——拖拉板儿 竹晓翠 制作
“在方言系列中,我想通过剪纸语言反映方言中蕴藏的民间语言智慧,用幽默的画面展示现代百姓的生活情趣,唤起人们对乡音的共鸣。”竹晓翠说,方言是文化的语言形式,剪纸是文化的图像形式,所以用剪纸表现方言并不难,但要突破传统剪纸的形式框架,用现代人更易理解、更乐意接受的剪纸形式去表达,需要思考和探索。她早期的创作都是先想再画,最后剪,看似面面俱到,但画面显得呆板且匠气十足。后来尝试脱稿剪纸,边想边剪,却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剪纸画面更有趣味性了。“为增强画面的主次关系和装饰效果,我在单色剪纸基础上,尝试用不同颜色和底纹的纸材进行套色,又用颜料描绘一些细节装饰,尝试剪画结合,拓展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画面表现语言。剪纸艺术要跟随时代审美不断发展,才能为剪纸找到新的表达空间。”
剪纸方言——扯闪 竹晓翠 制作
多年来,竹晓翠承担南阳师院剪纸艺术公选课及美术学专业剪纸创作课教学工作,一些学生的剪纸作品获得了省级、国家级奖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剪纸艺术得到更多人喜爱,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剪纸,为南阳本土文化宣传作出更多贡献。(全媒体记者 李萍 黄翠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