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杨静雅,此前已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近日揭晓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杨静雅采写的3875字的通讯《老潘的“三十六计”》获典型报道三等奖。
今年9月,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会暨“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百家媒体看北海主题采访活动在北海启动,杨静雅做了题为《让典型更典型——浅谈如何做典型报道》的分享。
杨静雅:记者是一种“状态人生”
早晨6点起床,浏览天下大事;7点开始新媒体值班,审核稿件;9点半主持谈版会,策划新闻选题;之后,和年轻记者一起去采访或商讨具体新闻线索;直到晚上10点,城市渐渐入睡,才结束一天紧张的审稿采编工作。
这是杨静雅平常的一天。如果遇到重大事情或突发事件,通宵也是难免的。
“记者就是一种‘状态人生’,要保持一种不断学习、充满激情的状态,才会有越来越深厚的积淀,有不断迸发的灵感与选题。”在与杨静雅近1个小时的交谈中,她这双爱笑的眼里写满了对新闻事业的敬畏、思考与热爱,深深感染着身边人。
从记者、编辑,再到如今的新闻媒体管理者,杨静雅笔耕不辍,一直跋涉在新闻这条道路上,曾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宁波市劳动模范、宁波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宁波市“最美新闻人·榜样人物”,是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
“一个记者如果不学习,就没法工作。”杨静雅直言,只有不断追随时代的脚步,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学习所跑条线的专业知识,才能彰显“我问故我在”的价值,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专家型、学者型记者。
从社会新闻到时政新闻,从纸媒到新媒体,从都市报系到党报再回到都市报系,每一次岗位的变动、条线的调整,都促使着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也正因如此,她写出了众多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在审稿中也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平均每天写2篇稿件、工作时间保持在12个小时以上……这是杨静雅20多年作为一线记者的工作常态,也是“状态人生”的真实写照。
杨静雅与著名作家徐鲁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该书塑造了宁波爱心人物的群像,讲述了凡人善举汇成满天繁星,照亮人间,合力打造“爱心之城”的动人故事。
这次与徐鲁的合作基于她曾写过100多位宁波典型人物,包括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钢琴奶奶”莫志蔚、神秘捐款人“顺其自然”等。杨静雅说,她想用这本书展现宁波公益慈善开放、务实、低调、创新的特质,探索宁波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基因和政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探寻公益慈善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想为其他城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宁波经验”。
“万家灯火折射的是这个平凡又伟大的时代,我们要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在带给别人信息的同时,也要给社会带来启迪。”杨静雅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给这个城市和时代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同时,丰富我们的思想,丰盈我们的人生。
老潘的“三十六计”
上级来检查工作,上百名环卫工人“罢工”。潘明杰精准辨认出“领头人”,“妙设高台”让他带领大家复工。
货款是否已用现金结算?买卖双方各执一词。潘明杰未说破买家未付款的真相,而是给买家“搭梯下楼”,让买家支付了绝大部分货款。
母亲训斥小儿子不如大儿子学习好,小儿子离家出走。潘明杰“旁敲侧击”:“家庭不是复印机。”母亲彻悟,母子和解。
大哥财大气粗,痛骂小弟给父母生活费太少。潘明杰和大哥“对敲锣鼓”:“不要将尽孝变成兴师问罪的工具!”
……
“妙设高台”“搭梯下楼”“旁敲侧击”“对敲锣鼓”……这些都出自“老潘警调三十六计”。
潘明杰被大家称为老潘,是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东柳派出所专职人民调解员。
11年来,“老潘警调三十六计”助他调解案件3000余件,化解疑难陈案100多件,总涉案金额2.6亿元,调解成功率100%,且零反复、零投诉。如今,“老潘警调三十六计”已经编辑成册,成了宁波1.4万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工具书。
在宁波调解界,潘明杰和“老潘警调三十六计”一样出名。他不仅担任着宁波市调解协会的会长,还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平安中国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2021年12月16日,潘明杰赴京参加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在本月19日启动的2023“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评选活动中,他被列为候选人。
探索新路径,11年提炼出“三十六计”
潘明杰一头乌发,双目炯炯有神,说话中气十足,一点也看不出已经73岁了。
他退休前是一家物业公司的经理,因擅长调解纠纷,2012年2月被东柳派出所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
刚一上岗,他就遇到了难事:一名小学生在田径训练时猝死,家长围堵在校门口讨说法。
潘明杰从孩子父母的叙述中获知:孩子爷爷很希望孩子尽快下葬。他决定放弃和孩子父母“正面交锋”,独自来到孩子爷爷家。
孩子爷爷说:“我孙女好几次给我‘托梦’,哭诉自己又冷又饿。”
潘明杰说:“这孩子在学校获得过不少荣誉,一定很爱母校,如今看到父母和老师吵闹,她在九泉之下该有多伤心啊!”
孩子爷爷说:“我孙女死了也难安宁啊!”
潘明杰说:“孩子患有心源性疾病,这种病在哪儿都可能发生意外。”
……
在潘明杰和孩子爷爷的一番对话中,孩子爷爷想通了,然后去做通了儿子和儿媳的思想工作。
几天后,潘明杰给孩子父母送去了街道筹集的2万元慰问金。当孩子父母得知街道还愿意帮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后,便和学校签订了调解协议。
潘明杰复盘此案发现:再难的案件背后都有一个最佳支点,调解员找到了它,就能快速调解成功。他总结出这次的成功在于抓住孩子爷爷无意中说出的“孩子托梦”的信息,他“无中生有”地说到孩子在九泉之下会很伤心,打动了孩子爷爷。他将这次的经验总结为“无中生有”。
之后,每处理完一起疑难案件,他都总结一条经验,比如“血浓于水”“泰山压顶”“法外施恩”等。11年来,他积累了60多条经验,并提炼出了“老潘警调三十六计”。
去年底,一部讲述社区民警故事的电视剧《护卫者》火爆全网,剧中社区民警周建斌的原型人物之一就是潘明杰。他调解过的“楼上楼下噪音纠纷案”“云海大厦居民与物业公司纠纷案”“无良老板掌掴员工案”等三个案例被写进了此剧本里。在处理这三个案子时,他分别使用了“理应情合”“抽薪止沸”“负荆请罪”三计。
与时间赛跑,5600万元纠纷一天解决
让我们看看潘明杰是如何使用“血浓于水”这一计策的。
2015年7月,潘明杰接手了一个案子:一位10岁女孩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女孩的父亲和外婆因女孩母亲的遗产发生了纠纷。为了表示抗议和防止资产被转移,女孩的外婆在女孩父亲的车上睡了一整晚,由外婆一手带大的女孩当天也不肯去上学。
“小朋友,怎么没去上课啊?”
“我一去,外婆和爸爸就要打架了。”
“小朋友,你会背《七步诗》吧?”
……
在潘明杰和女孩一问一答中,女孩的父亲、外婆和小姨泪眼婆娑。
“血浓于水啊!”潘明杰见各方都动了情,当即组织进行财产分配,女孩的父亲分得63%,女孩分得17%,女孩外婆及小姨分得20%。
和他一起忙活的同事看潘明杰实在太累了,劝他第二天再来清点财产。
“连夜清点,不求细节,只算大件!早一天解决纠纷,孩子早一天去上学!”潘明杰如同一位元帅,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一番忙活,总资产数据出炉,共5600万元。
这场纠纷仅用15个小时就调解成功。
“枫桥经验提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其实就是让调解员与时间赛跑,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当事人早日走出纠纷的泥潭。”在讲到这起他经手的调解额度最高的纠纷时,潘明杰说。
潘明杰认为,纠纷拖得久了,有时会给当事人带来终生的痛苦,有时还会使纠纷性质发生变化,使事情从民事纠纷变成刑事案件。
他曾接手过一些久拖不决的纠纷,最使他感到痛心的是一起拖了7年的纠纷。
2012年,从四川巴中来宁波务工的小张在出租房里与小偷搏斗受了重伤,丧失劳动能力。小张的父亲认为出租房所在地政府负有责任,一直上访。2019年下半年,潘明杰接手了这个信访案。他坐飞机、乘大巴、转小巴、搭三轮,来到小张家中,了解小张的伤情。最后,小张得到了合理补偿。
小张的父亲在拿到补偿款时说:“老潘,如果我没遇到你,现在可能都自杀了。”
正因如此,潘明杰特别注重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有一次,他连续30多个小时不休息,成功调解一起涉案金额1200万元的跨省纠纷。
真情化坚冰,一场纠纷上门22次
我们再看看潘明杰如何使用“法外施恩”计策的。
2011年上半年,因为琐事,在宁波开店的李先生带人去找另一店主理论,结果被捅数刀,当场死亡。李先生的妹妹李女士对处理结果不满,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诉,因而李先生的遗体一直没有火化。
2020年,潘明杰第一次上门,李女士对他不理不睬。随着上门次数的增多,李女士态度有所改变,会和他聊一些家常。潘明杰从聊天中获知,李女士由于常年上访,已不上班多年,养老和个人生活都遇到了许多困难。潘明杰将这些事默默记在心里,一件件帮着解决。
“这么多年,你都在独自‘游泳’,这日子苦啊!你只要一转头,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就可以上岸。”当潘明杰第22次上门时,他的话打动了李女士。她大哭一场,决心与往事诀别,同意了调解方案。这一天,是潘明杰接手这个案子的第103天。
许多案子都像上面这个案子一样,是潘明杰“跑”成功的。他向当事人承诺“最多跑两次”:第一次是当事人来交案子,第二次是当事人来签署调解协议,两次中间都是他上门服务。
让当事人“最多跑两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1年来,潘明杰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多数春节都在外出调解中度过。
2021年春节期间,他接手调解一起女孩的母亲向学校索要数百万元“赔偿”的未成年人受性侵案,他好几次去几十公里外和女孩家长见面,又跑到教育部门沟通。他提出了“给孩子一个平静未来”的观点打动了女孩母亲,她对潘明杰的态度从抗拒变为信赖,不再要求巨额“赔偿”,而是给女儿改了名、自己搬了家。在潘明杰的奔波下,教育部门为女孩继续接受教育创造了新的条件。
两年过去了,女孩母亲遇到和女孩相关的难题,还会打电话来向潘明杰请教。
在一次次地破解难题中,潘明杰成了调解疑难案件、历史积案、重大舆情案的专家。
当别人惊叹他的技能时,他总是说:“这是随着情况的变化,在我的一点儿启发下,当事人自己彻悟的结果。”他说的“启发”,更多是他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他用真情融化了坚冰!
心中有信仰,“计”的背后是担当
“调解员既是社会伤痕修复师,也是社会治理者,责任重大,要有担当精神。调解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纠纷,更要让纠纷中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潘明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正是这份担当,他在调解时会给当事人讲人生道理。
丈夫嗜赌,妻子闹离婚。潘明杰在批评丈夫之后,对妻子说:“男人的坏习惯改了就行,不要老提,要学会得理饶人。”那声音轻得如同老父亲叮嘱行将出嫁的女儿。
儿子不去工作,激怒父亲。潘明杰对“啃老”的儿子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一旦大树枯了,乘凉的人可能会被饿死。”
正是这份担当,他在调解成功后,总是设法帮助当事人。
有一次,他在调解完一名女孩被已婚男子骗取感情的纠纷后,得知女孩在宁波孤身一人,便让妻子陪女孩去医院做人流手术。
还有一次,他在调解好一起外地打工者触电死亡纠纷后,到殡仪馆给亡者张罗告别仪式。
正是这份担当,他一直想将自己的“老潘警调三十六计”传承给更多的人。
由于潘明杰的出色表现,早在2013年,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以他的名字成立了“老潘工作室”。2018年,工作室升格为“老潘警调中心”。
如今,“老潘警调中心”成了鄞州区“警调衔接”的“旗舰店”,其他23个派出所的警调室是“加盟店”。鄞州区的调解员遇到难题,都可以请教潘明杰,也可请潘明杰远程或到现场参与调解。
正是这份担当,他积极推进制度建设。
9年前,潘明杰多方奔走,促成鄞州区慈善总会设立“平安善治基金”,用于救助纠纷中的困难者。目前,已经有50多人得到救助。
今年年初,在潘明杰的推动下,宁波市公安局以“老潘警调中心”为蓝本,推出了浙江省首个“社会矛盾纠纷警调衔接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如何接案、调解、归档有了统一的规范,刚入职的调解员,只要按着此规范做,就能快速成长。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上个月,浙江省委政法委评出了一批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老潘工作室”警调衔接工作法在列。
面对荣誉,潘明杰摆摆手:“老潘不老,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是啊!他太享受人民调解这种集中国智慧的“柔”与法律的“刚”于一体的工作,在他看来,当事双方在纠纷发生时冰冷的面孔下面都有着柔软的心,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让双方相互和解,并与各自的内心和解,开启新的生活。(作者:杨静雅,原载《宁波晚报》2023-12-22)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浙江作为“枫桥经验”的起源省,有哪些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去年11月,浙江省委政法委评出了一批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老潘工作室”警调衔接工作法在列,记者随即对“老潘”(潘明杰)进行了采访。
近些年,潘明杰主要精力用在处理疑难信访案上,他怕这些案例被报道出去产生不良后果,便只讲一些“家长里短”的案例。接受采访三次之后,他被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打动,讲述了多个重大信访案件背后的故事,记者对这些案件本着“淡化情节、注重方法”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在写作上,记者采用双线结构。稿件看似写了“5600万元纠纷一天解决”“一场纠纷上门22次”等几个故事,实际上则写出了潘明杰的创新、善良、敬业和担当。
记者在潘明杰的故事中融入了建立个人工作室、设立善治基金、推行标准化服务规范等“枫桥经验”制度创新,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潘明杰的故事中还使用了“家庭不是复印机”“不要将尽孝变成兴师问罪的工具”等诸多潘明杰的“金句”,发人深省。
稿件在《宁波晚报》发表的同时,在甬派新闻客户端、中国宁波网发表。
【社会效果】稿件发出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学习强国客户端等中央级媒体平台转载。稿件总转发量5万+,点击量1000万+,许多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为潘明杰点赞。
稿件发出后,“老潘工作室”的工作方法被更广泛地传播,宁夏、广西等地政法系统全国多家单位慕名到“老潘工作室”学习。2024年初,潘明杰被宁波市选送去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稿件受到潘明杰本人的赞扬,他说自己最怕一些案例被报道出去,引发当事人的不满,但这篇稿件写得“充满善意”,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不仅没有给他的工作带来麻烦,而且对他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性梳理,使他的经验更加简洁明了。
稿件受到宁波市文明办领导的表扬,称稿件写出了潘明杰的“新故事、新精神、新高度”。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主题重大: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是2023年全国宣传系统的宣传重点,而宁波“老潘工作室”警调衔接工作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优秀代表。
结构精巧:稿件看似写了“5600万元纠纷一天解决”等几个故事,实际上则是层层深入,写出了潘明杰的创新、善良、敬业和担当。
细节出彩:稿件多处用细节刻画主人公鲜明个性,比如“那声音轻得如同老父亲叮嘱行将出嫁的女儿”“潘明杰和大哥‘对敲锣鼓’”等,充分展现其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
借鉴性强:稿件将建立个人工作室、善治基金、标准化服务规范等融入潘明杰的故事,这些制度创新对发展“枫桥经验”有很强借鉴作用。
启迪社会:“家庭不是复印机”“不要将尽孝变成兴师问罪的工具”……稿件中潘明杰的“金句”使读者在看他的故事的同时彻悟人生。
(综合中国记协网、北海日报、甬派客户端等)
人民日报出版社“好新闻”四部曲——《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2021年版)、《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2022年版)、《好新闻的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赏析》(2023年版)、《好新闻的魅力——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赏析》(2024年版),助你研读新闻精品、掌握采写方法、探寻传播规律、提升业务本领。京东、当当、淘宝等平台上搜书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