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古诗词里的节气:“白露”
澄怀观道郭建光
2024-09-07 10:07:43
 #创作挑战赛五期# 

                      白露

七夕节后,就到了白露。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夜凉了,露水才会凝结,所以露水也就成了秋夜的标配。秋属金,金色白,所以秋露又称白露,并不只是因为露水色白而已。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到了白露,秋意浓了,秋天的感觉也深了,天上的大雁开始成阵南飞。而地上的游子身逢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又会被引逗出怎样的情思?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杜甫(712一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人称“诗圣”。一个忧患意识比较强的人,也容易感时伤世,所以作品往往比较沉重。和你们一样,我也有自己的偶像一—李白。幸运的是,我和他成了好朋友,我们在诗坛齐名,被世人合称为“李杜”

注释
①舍弟:家弟。
②戌鼓:成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
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④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⑤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⑥分散:一作“羁旅”。⑦况乃:何况是。

译文:戍楼上响起宵禁的鼓声,一只掉队的大雁发出声声哀鸣。从今夜起就是白露节气了,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光明。家园被毁,兄弟四散,想要知道每个人的死生状况,却无处可问。想和兄弟们互通音信,彼此报个平安,可是山遥路远,何况是现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首诗写于759年,安史之乱正在进行之中,杜甫逃难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秦州是一座边城,戍楼上鼓声响起,宣告宵禁的开始。戌鼓一响,行人断绝,四周一片荒凉,这就是“戌鼓断人行”,写地上的场景。正在这时,一只掉队的大雁从天上飞过,传来一声哀鸣。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是那么冷落凄惶,把秋夜边塞的气氛渲染到了十分。
这一联诗,虽然诗面上就是写景,没出现弟弟,但其实已经给诗题中的“忆舍弟”理下了一个伏笔。因为雁行有序,所以古代也常常用雅行或者雁序来代指兄弟。
颔联写月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今夜是白露,从此之后,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月是故乡明”,不是月亮偏爱故乡,而是因为故乡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欢乐呀!人在欢乐的时候,不是看什么都格外美吗?这才是“月是故乡明”。首联和颔联都是写景,颈联转到了抒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本来,望月思乡、望月怀远都是人生常态,诗人也自然而然地从首联的孤雁、颔联的明月转到了对兄弟的思念。大难临头,家园被毁,兄弟们风流云散,想要问问每个人的生死状况,都无处可问。这是何等焦虑、何等伤痛啊!景也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月夜也写到了,忆舍弟也写到了,怎么结呢?看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弟弟们没有下落,做哥哥的当然牵挂。诗人多么希望能够打听到他们的消息,能够互通音信,彼此报个平安。可是,山遥路远,即便在平时,写信也常常收不到,何况是现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心不能放下,信又无从发出。

就是这样牵肠挂肚,就是这样无计可施。这是多么沉痛的心情啊!可是,诗人没有狂呼乱叫,没有痛哭流涕,就用一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收尾,和首联的“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遥相呼应,写得深沉却又波澜不惊。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含蓄蕴藉、淡语深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