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公园闲逛时,天空突然落雨,索性小憩于亭下,静待雨停。亭子正对着一方荷湖,霜降刚过,已是"菡萏香消翠叶残",满目萧然。
眼前的荷叶,早已不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笔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了,而是唐朝诗人来鹄在《偶题二首·其一》中写的场景:"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人世间的有些事物,眼见不如耳听,比如这湖枯荷。映入眼帘的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而鸣于耳畔的是簌簌的交响。仔细聆听,这声音带有清新的辅音,那残破的荷叶中积攒的雨水落于湖面发出的"叮咚"之响,像是荷叶在生命中最后一次向湖水表达的私语。我恍然,是秋雨救活了残枝枯叶,让荷湖充满诗意与灵动。
想起《红楼梦》第四十回,贾府众人撑舟游湖。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李义山即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其诗作构思新奇,诗风秾丽,尤其是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过于隐晦迷离,难于解索。小说中林黛玉对待爱情执着而专一,纯粹而忠贞,因此,她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情理之中。但是,黛玉仅喜欢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并非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的原句,原诗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显然,原诗是"枯荷"而并非"残荷"。当时,李商隐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情深义重的友人,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秋雨点点滴滴地落在枯荷上,沙沙作响,残败中带有凄美。从文字的意义来说,"枯"字即失去了水分败落于表象,而"残"字腐败到了精髓。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将"枯"写成"残",应该是有意而为之,暗示的是贾家命运的中道败落,"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许是大自然留给贾府的一曲挽歌。
雨声入心,各有感悟。南宋著名词人蒋捷在《虞美人》中写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三种听雨场面:少年歌楼上、壮年客舟中、暮年僧庐下,道出人生"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叹。更有杜牧、朱淑真、杨万里等诗人凭窗倾听的"芭蕉雨",尽是愁绪。而我跟他们完全不同,"留得枯荷听雨声",我听到的是美丽的遇见,正所谓"冷与热的遇见,化成了雨;雨与湖的遇见,成就了烟波;枯与荣的遇见,诠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