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洛克 “德行教育” 和颜之推 “立身扬名” 谁更得人心?
大川教育
2025-05-26 12:55:07
“德行才是教育的根本!培养不出正直善良的人,再高的成就也是空谈!” 一位家长拍着桌子,语气激动地喊道。对面的老者扶了扶眼镜,不紧不慢地反驳:“颜之推先生早说过,立身扬名才是教育目的,没有功名傍身,德行再好又有什么用?” 双方各执一词,这场激烈的争论,将我们引入对洛克 “德行教育” 和颜之推 “立身扬名” 两种教育理念的深度探讨,究竟谁更能契合大众的期待,在教育历史长河中赢得人心?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 17 世纪提出 “德行教育” 理念。彼时的欧洲,社会阶层逐渐流动,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洛克认为,德行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他强调通过理性克制欲望,培养谦逊、诚实、善良等品质,让个体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当时的贵族学校里,教师会通过故事讲述、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践行德行。例如,当学生出现欺骗行为时,教师不会简单惩罚,而是与学生深入探讨诚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正视错误,培养其自律与良知。
而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 “立身扬名” 的教育理念。当时社会动荡,家族兴衰无常,颜之推希望通过教育让家族子弟在乱世中立足,光耀门楣。他主张子弟应学习经史百家之书,掌握琴、棋、书、画等技能,通过科举或其他途径获取功名,实现个人价值与家族荣耀。在颜氏家族中,子弟们自幼接受严格教育,熟读经典,练习书法文章。如颜之推的孙子颜真卿,在家族教育影响下,勤奋学习,不仅成为书法大家,更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以忠烈闻名,成为 “立身扬名” 理念的生动实践者。


从教育目标来看,洛克的 “德行教育” 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绅士,其核心是塑造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使个体能在社会中遵循道德规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种教育目标着眼于社会整体发展,期望通过个体德行的提升,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而颜之推的 “立身扬名” 更侧重于个人和家族的现实利益,希望子弟通过教育获得社会地位和声望,保障家族延续与繁荣。虽然也强调道德修养,但更多将道德作为获取功名的辅助,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个人在世俗社会中的成就。
在教育内容方面,洛克的 “德行教育” 注重道德规范、礼仪教养的传授,同时强调体育、智育与德育的结合。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德行培养的基础,而知识学习能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道德准则。在其教育体系中,绅士要学习拉丁文、数学等知识,也要参与骑马、击剑等体育活动,在多元教育中塑造健全人格。颜之推的 “立身扬名”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知识等。他要求子弟不仅要精通四书五经,还要学习应对世务的技能,如写作书信、处理人际关系等,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为获取功名做好准备。
从教育方法来看,洛克主张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和理性说服进行德行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德行的典范。当学生犯错时,用理性对话引导其认识错误,而非体罚。颜之推则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家规家训约束子弟行为,注重言传身教。他在《颜氏家训》中列举大量事例,告诫子弟何为正确行为,如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强调掌握技能的重要性,通过家族长辈的教导和训诫,让子弟明白立身扬名的途径与方法。
在现实社会中,洛克的 “德行教育” 在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中备受推崇。许多国家将品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道德判断力,如美国学校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美德。而颜之推的 “立身扬名” 理念,在当今社会仍影响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一些家庭从小为孩子规划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期望孩子在学业和才艺上出类拔萃,在未来职场和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个人成功与家族荣耀。
洛克 “德行教育” 和颜之推 “立身扬名” 两种理念都在各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既希望教育能培养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又渴望通过教育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若能将洛克德行教育的内核与颜之推立身扬名的现实目标相结合,或许能构建出更符合当下需求的教育理念,真正赢得人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