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悄悄长出诗意
文/蓝剑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每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在耳畔响起,故乡那浓得化不开的年味,便如一幅温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那画卷中,也悄悄长出了诗意。
进入腊月,故乡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年味儿。这味道,是从寒风中飘来的炒货香,是从蒸笼里溢出的馒头香,是从集市上弥漫的烟火气。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为迎接新年做着各种准备。
扫房子是过年的前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全家老少齐动手,把屋子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妻子会拆下窗帘和被单,放进洗衣机里清洗,我便拿着扫帚清扫屋顶的灰尘,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擦拭家具和窗户。经过一番彻底的清扫,屋子里焕然一新,仿佛也为新年的到来腾出了一片崭新的空间。在这清扫的过程中,尘埃飞扬,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忙碌的身影上,那是一种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劳动之美,是对新年的憧憬和迎接。
赶大集是过年的重头戏。腊月的集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红彤彤的春联、五颜六色的糖果、花花绿绿的新衣服,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和腊肉、香肠,无不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人们在摊位前穿梭,挑选着心仪的物品,与摊主讨价还价,笑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曲。孩子们紧紧跟在大人身后,眼睛盯着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心里盼望着能多买一些。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巷和超市里,涌动着的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是生活的热闹与喧嚣,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和传承。
蒸馒头是过年的必备环节。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热气腾腾。妻子会早早地发好面,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揉面、造型、上蒸笼。馒头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的、长条的,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做小动物馒头,用红枣做眼睛,用剪刀剪出耳朵和尾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馒头便在手中诞生了。当一笼笼白白胖胖的馒头出锅时,那热气腾腾的景象让人感到无比温暖。馒头的香气弥漫在屋子里,也弥漫在每个人的心里,那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
贴春联是过年的标志性活动。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会早早地熬好浆糊,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起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映照着人们幸福的笑脸。春联上的字句,或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或祈求家庭平安和睦,或展望未来美好生活,每一句都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贴完春联,再挂上红红的灯笼,整个院子顿时充满了喜庆的氛围。在这红红的春联和灯笼中,蕴含着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红烧鱼、红烧肉、羊肉、饺子、年糕等等。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红烧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圆,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一家人边吃边聊,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憧憬着新的一年的美好未来。孩子们则会向长辈们敬酒,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也会给孩子们发红包,祝愿他们健康成长。在这温馨的年夜饭中,流淌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温暖和幸福。
守岁是过年的传统习俗。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会坐在一起,看着春晚,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孩子们会强忍着困意,期待着零点的到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整个夜空被照亮,人们欢呼雀跃,互相祝福。在这绚烂的烟花和欢呼声中,新的一年到来了,带着希望和梦想,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故乡的年味,是一种温暖而又熟悉的味道,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记忆。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这浓浓的年味中,悄悄长出了诗意,那诗意是对故乡的眷恋,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故乡的年味或许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它所蕴含的那份深情和温暖,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却永远不会改变。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故乡的年味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永远是我灵魂深处最诗意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