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风的综合解析与应对指南
中风(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此丧失生命或留下严重后遗症。以下是基于最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中风知识整合,涵盖识别、急救、预防及常见误区:
一、定义与分类
中风分为两类,病理机制截然不同:
-
缺血性中风(占83%)
-
病因:脑血管被血栓或脂肪斑块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如脑梗死。
-
高危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房颤、高脂血症。
-
-
出血性中风(占17%)
-
病因:脑血管破裂(如高血压或动脉瘤引发),血液压迫脑组织,如脑出血。
-
特点:起病急骤,死亡率更高,需紧急降颅压处理。
-
二、识别中风的核心信号
牢记“FAST”原则或“中风120”口诀,10秒快速判断:
-
F(Face)面部不对称:一侧嘴角下垂或无法微笑。
-
A(Arm)肢体无力:单侧手臂无法抬起或持物掉落。
-
S(Speech)语言障碍: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指令。
-
T(Time)及时送医: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溶栓窗口期)。
其他警示信号:突发眩晕、视物模糊、平衡失调、剧烈头痛伴呕吐。
三、家庭急救的五大关键步骤
-
保持镇静与体位
-
让患者平卧,头部稍抬高(15-30°),避免移动或摇晃头部。
-
-
清理呼吸道
-
解开衣领,取出假牙,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
-
禁止擅自用药
-
未明确中风类型前,切勿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或降压药。
-
-
拨打急救电话
-
明确告知发病时间、症状,优先选择具备卒中中心的医院。
-
-
记录病情变化
-
监测意识、呼吸和血压,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
四、预防策略:从生活习惯到疾病管理
-
控制基础疾病
-
三高管理: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7mmol/L,LDL-C<2.6mmol/L。
-
房颤患者:需抗凝治疗(如华法林)以预防心源性血栓。
-
-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低盐(每日<5g)、低脂、高纤维,增加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富含ω-3脂肪酸)。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
戒烟限酒:吸烟者中风风险增加2-4倍,酒精摄入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
-
-
定期筛查与心理调节
-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颈动脉超声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避免长期压力过大,焦虑可诱发脑血管痉挛。
-
五、常见误区与真相
误区 | 科学解释 |
---|---|
“中风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担心” | 45岁以下中风占比达10%-15%,熬夜、肥胖、酗酒是主要诱因。 |
“喝醋或扎手指能急救” | 无效且延误治疗,溶栓需专业静脉药物(如阿替普酶)。 |
“康复期静养最好” | 早期康复训练(发病后24-48小时)可减少后遗症,如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 |
总结
中风救治的核心是“时间=大脑”,每延误1小时相当于大脑老化3.6岁。恰逢5月25日“世界预防中风日”临近,建议高危人群(尤其三高患者)定期体检,掌握急救知识,将中风风险降至最低。若发现疑似症状,请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挽救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