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山藏着一处“国保”,明代彩绘壁画宝库。”2024年10月25日,走进四川省射洪市沱牌镇通济山上,有一座饶益寺,始建于唐,明清两代多次维修、重建。2013年3月5日,饶益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饶益寺内,有内容极为丰富的壁画,其所绘人物形态各异,有的高达2米,可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损。随着岁月的侵蚀,不少壁画出现粉化、褪色、起鼓、剥落、龟裂、崩壳等,已模糊不清。从残存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其彩绘技法的使用、艺术表现的空间和内涵以及视觉效果,都是明代绘画难得的实物资料和艺术精品。
饶益寺古建筑群布局和结构保存完好,大雄宝殿的明代壁画仍多有保存,是彩绘壁画与建筑的较好结合。在建筑、美术、宗教等方面,饶益寺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据记载,藏经阁原有壁画68幅,内容多取材于《封神榜》,部分被毁,现存有37幅壁画上的人、物较为传神,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楼上所有抬梁枋均着彩色花纹图案精美。
据介绍,为了保护这些壁画,当地文物部门曾通过加强温度、湿度控制,防潮、防雨淋,避免日光照射,避免紫外线伤害等方法,为壁画创造了一个恒温、恒湿、通风的环境,最大限度延缓壁画的“衰老”进程。
一块厚重的石碑上,阴刻的娟秀小楷记录了一座千年古刹的沉浮兴衰。据介绍,饶益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坐西朝东,寺前为大山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次为天王殿、弥勒殿、地藏王殿、观音殿,右、左有厢房、五观堂、罗汉堂、千手观音阁,呈5个四合院布局。
饶益寺始建于唐,明清两代多次维修、重建。明永乐九年(353年),邑人杨从义荣归故里之日,捐出俸禄,重新建造房屋塑像,为饶益寺中兴之始。清代,经济恢复,社会生活相对安宁,饶益寺寺产曾增加数倍。清雍正至乾隆间,重建饶益寺。清光绪年间,饶益寺大加培修。1966-1976年间,饶益寺大批建筑、碑匾、壁画等文物被毁,寺僧流落他方。多年之后,寺庙得以重新开放。
沿通济山拾级而上,高6米共四层的青石字库,龙纹砖砌的阔大牌坊徐徐映入眼帘。龙形花纹,云雾缠绕;曲绕盘桓,飞动流畅……牌坊图案、文饰皆极精美。在饶益寺,迎面山门上“饶益寺”三字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于1986年9月亲笔题写。
有研究人员指出,从饶益寺的建筑群整体布局可看出,其为典型的汉传佛教建筑。早期汉传佛教遵循印度佛教寺院形制,多以象征“天宫千佛”的巨型“宫塔”为主体,塔后建佛堂、周围造僧舍的佛教寺院形制,最早见于洛阳白马寺壁画。随着佛教精神崇拜物与礼佛形式的变化,殿堂变得越来越神圣,于是,廊院式佛寺形制应运而生。其廊院式建筑主要分为单院式和多院式,单院式一般用于四合院,多院用于大寺,有主院与旁院之分,每个单独院落又有自己的主体殿阁。
从传统文化的眼光审视饶益寺,其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布局形态,体现了古代工匠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和巧妙手法。2013年,饶益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供稿:李崛、禾木
编发:央省媒体宣传编辑:童铃
值班总编:苏东华
推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