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如何让诗意郑州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他们这样说
郑好豫见
2024-11-21 09:00:05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齐亚琼            

诗意郑州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11月20日,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圆桌论坛“诗颂风雅,诗书里的郑州”开启了一场“城市与诗歌的对话”,诗歌创作者、研究者们就城市与诗歌的关系进行研讨和分享。

中原是诗歌的沃土,不朽的诗篇传颂千年。郑国早已不在,但《诗经·郑风》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让“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相思情流传千年;李白在嵩山留下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豪气满怀的河南人形象跃然纸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刘禹锡长眠荥阳,一首首诗词标注着郑州的诗歌高度和厚度。

“诗与远方”到底在哪里?对于我们当代人,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圆桌论坛上,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认为,理想的社会模型不是寄情于山水间,而是城市之间。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座城与诗歌的关系有了新内涵。他举例说,一祖籍河南的童话诗人来到郑州市二七商圈,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路边的柿子树、柿树有五颗微红的果实,即兴赋诗一首,成为代表作之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内容与河南有关,《全唐诗》2200多个诗人中,河南籍诗人占了六分之一。《唐诗三百首》星汉灿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韩愈、刘禹锡、李商隐、范仲淹、欧阳修等“大家”都曾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不朽诗篇。

诗意郑州里有古代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也有田园山水的妙语风华,其字里行间的吏治智慧广为人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士祥著有《中原诗旅》一书,在《百家讲坛》第一期节目里讲述了他眼中的诗意郑州。他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每一首唐诗都蕴藏着修身齐家的治理智慧,诗书里讲述了无数“郑州人”的故事,成为诗意郑州的文化标注和符号。

在业界专家们的讨论中,诗意郑州愈发具象化。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研究部主任莫真宝认为,现代人追求的“诗与远方”,不是桃花源,不是乌托邦,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莫真宝说,古诗词里的农耕时代,城市只是诗歌情感释放的背景,而都市化的发展浪潮加剧了城市与人的紧张关系,人们向往的不是远方,是诗一样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郑州的绵绵诗意?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体会,纷纷建言献策。“让郑州的诗情画意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成为论坛共识。耿占春建议,加强专题研究,让学术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尤其是围绕诗意郑州、诗词中原等IP提升做文章,潜力极大。

王士祥则建议对全省的诗歌资源进行摸排,一方面更深入地研究,另一方面更通俗地向大众传播。“郑州有很多张发展的名片,诗歌是发展的底色和动力源。”莫真宝建议讲好郑州诗歌故事,打造诗歌之都,让郑州成为大家的“诗与远方”。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