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冯敏生散文集《朱阳笔记》偶感
云子
2024-08-26 01:09:15
背后的山水田园
——读冯敏生散文集《朱阳笔记》偶感




    
    深秋的一天,收到了冯敏生老师的散文集《朱阳笔记》,淡雅的封面,简单唯美,就像秋天沉甸甸的谷穗。读完后,感觉就像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
         这本书是由郑大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印刷的一套"灵宝地方优秀文学作品选"9本作品之一。全书12万字,共分为《家在朱阳》《归园山居》《山水散记》三个专辑60多篇散文。
    作者冯敏生,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土生土长的朱阳人。他是朱阳镇一名基层文旅者,朱阳的山山水水,到处印满了他的足迹,他是一个热衷于行走的散文作家。
       诸如冯敏生老师创作的《到朱阳看白皮松》《朱阳晒秋》《走山》《空山》《归园山居》《山居的日子》《三十里桃花》等关注自然生态的作品,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山水散文的写作,特别是自己最熟悉的朱阳山水写作题材,如《水润朱阳》《溯源弘农涧河》《眺望秦池》《到朱阳赶花海》等作品源源不断,风格鲜明,推陈出新,更上新台阶。"诗中有画""生活如画"画面感强,意境优美,行文清新自然,令人如沐清风,是其散文作品最显著的特色。
    2020年初,冯敏生老师的散文《大爱芬芳》《门神》刊登在《河南日报》中原风栏目,那是有关疫情防控最新的作品,曾被多家省内外媒体转载。那时,我们都在抗疫一线值班,冯敏生老师抓住了这个新鲜事物的突破口,用散文形式准确地表达了人间真情。那时正是春节期间,我们在各个小区村庄的大门口值班,就如门神一样,保护者居民的生命安全。文中刻画了周家河村的锁子书记动人形象,深入人心。"锁子书记饿了,就泡方便面吃,困了,就躺在村部沙发上打盹,醒来就去卡点替年龄大的同志值班。"
    最值得一提的是《眺望古镇》《溯源弘农涧河》先后荣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写得古色古香,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在豫西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文如其人,冯敏生老师就是一个不善言辞、勤奋苦干的人。他的散文古朴真诚、语言精练、深入人心,是来自于其长期深入山村基层生活的结晶。
    冯敏生老师的最新散文集《朱阳笔记》就记录了他关于生态思考的点点滴滴,一方面用脚步丈量高山古镇的山山水水,一方面在青山绿水中体察生态观念的痕迹。
    其中《水润朱阳》一文,开篇就是"朱阳人以水为美。"文中写道:"朱阳的水,因青山的涵养而秀美。""河水是村庄的眼睛,明亮的眸子,总闪耀着乡愁。""小河流淌出一个红色小镇。"当年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与朱阳人民并肩作战,尤其在弘农涧河的源头犁牛河畔,红军打富济贫,捣毁犁牛河街反动商铺,将收获的银圆撒在清澈的犁牛河水中,救济贫困百姓。整篇文章始终贯穿着作家的生态视角,这一视角不仅体现于作家对动物、植物、地方传说的透视上,也体现于作家的日常叙事之中。
    冯敏生老师尊重生活的原生态,就这样一字一句地写下去,让读者看到他身边的花草树木和各色人等。他亲近庄稼,亲近泥土,亲近花朵,亲近大自然,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正如他在《空山》中的感慨:"一个人今生能拥有一座山该多美呀!"
    《到朱阳看白皮松》一文讲述了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属于朱阳山区特有的白皮松的自然景观,"松抱柏""一石三棵松""白皮松与翠竹长相厮守"等,用白皮松的根制作的"松明火把",乡亲们深夜手持"松明火把",掩护红军,迂回卢灵关,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这个小故事赋予了白皮松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让人对白皮松油然起敬。正如开篇一句"白皮松是朱阳人的象征。"朱阳独特的地理景观、独特的人文气候、独特的自然观念,贯穿于冯敏生老师的作品始终。
    冯敏生老师在朱阳山水行走中,有过充分的凝视和对话,他的个性情感、感悟和知性皆盛放在《朱阳笔记》之中,所以说散文是个性化的艺术容器。
    "乡亲们把生活过成诗,把日子过成画。"冯敏生老师的散文接地气,正如王剑冰老师这样写《地气》:"所谓地气,其实就是你的乡村,你的故土,是那些庄稼,那些草木,是生你养你的父老乡亲。"冯敏生老师写的正是这些内容。
    正如著名诗人黑女老师在序言中写的:"一个人的肉身和精神都能在故土得以安置,是人生一大幸事。他的乡愁、相思,带着现代乡村生活的深刻印迹,因此散文发出幽幽古意和悠长山野韵味。"
    
发表于2022.12.6三门峡日报读书版
作者简介:
吉项鱼,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家住黄河边》《春雷响万物长》。  《灵宝作家》公众号执行总编。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