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随笔】张红梅‖秋天的颜色是白色
文竹若风
2024-09-07 19:59:04
 #创作挑战赛五期#  #顶端秋日创作季#  #今日白露# 


秋天的颜色是白的


露水是秋夜的标配,七夕之后,就到了白露。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果然是感觉和盛夏不一样了,日间热气未消,早晚风里已有了丝丝凉意,有时夜半竟自感觉凉意沁沁,还要关窗方能入睡。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季节走到白露,秋意浓了,秋天的感觉也深了。秋高雁南飞,这样的天气,适合怀远。

给学生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到作者的被贬经历,因势利导,分析大文豪们遭遇挫折的种种。其中,不可避免提到杜甫。

杜甫和李白虽然同属盛唐,但李白处于唐朝鼎盛时期,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安史之乱,令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作为一介微官的杜甫尚自身难保,更何况普天之下普通老百姓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曰: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杜甫在秋日白露时节,夜晚听到戍楼上用以报时或报警的鼓声,看到一只掉队的孤雁南飞,在这兵荒马乱岁月,想起天各一方的兄弟,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才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名句。

时序交替之际,也正是游子断肠时。白露到,天转凉,游子的心也更凄惶了,社会背景动乱,自身遭际不佳,亲人失散无法相见,带着这样的心情去看露水,自然会觉得刺眼,因而认为“露从今夜白”。

今夜亦是白露夜,从此后,凉意重,秋意浓,露水的白似乎已经超越月光的白,此刻举头望明月,自觉黯淡无光,最美最亮的月亮,应该在故乡。

故乡的原野是香的,软的,郁郁葱葱的,哪怕已是秋天,也有别样的美,亲切的,熟稔的,可人的。故乡有亲人,意味着团圆和欢乐。

此刻的月光,才是真正的月光,才是游子心中最美的月光。那是带了偏爱心理的情有独钟。这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千百年来所有游子的感受,因而特别打动人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中有牵挂,眼中景自然多情善感,望月怀人,望月思乡,萦绕于心的就是对兄弟的牵挂,他们的生死未卜,书信无从寄,战乱阻行程,更让人忧心。故乡呢,家已破,人已散,绵绵不绝的思念就这样被鼓声和月色结构为诗人心头的朱砂。

白居易也有一首《望月有感》,和杜甫心有戚戚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同样是兵荒马乱,同样是田园荒芜,同样是兄弟五人,同样是骨肉飘零。写得都那么情真意切。

区别在哪里?白居易的兄弟们,虽然离散了,但至少都有下落,所以,他们还能“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而杜甫的兄弟们呢,甚至不知是死是活,这不是更大的伤痛吗?

我们常说杜甫的诗是“诗史”,将民生疾苦,化作笔底波澜。“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仅此一句,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乱离与忧伤。


白露对杜甫而言,是伤感,是离散,是惊心动魄的白,是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亲人的牵念。但对中国人来说白露又是诗意的。《诗经》名篇《蒹葭》即提到了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古人对物候观察细腻,对天地与人情的关系既随时起兴,又明心见性。

历代文人都喜欢白露,并以此赋诗。左思说:“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居易说:“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文人对季节的敏感,源自于对时光或人生际遇的感慨。

白露一过,就是中秋节了。秋天的况味愈来愈足,望月怀人,寄情思远,又会引发多少诗词歌赋?在文字的天幕上,月,还是故乡明。

有人说,春天的颜色是彩色的,夏天的颜色是赤红的,秋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冬天的颜色是苍白的。其实,要我说,秋天的颜色才是白的,那是我们心灵的一扇窗,柔软,多情,既脆弱又坚硬。
2024.9.7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