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4夏文化论坛主旨发言与大会发言纪要
河南考古
2024-11-19 05:47:55

2024夏文化论坛

主旨发言与大会发言纪要

2024年11月16日上午,“2024夏文化论坛”大会主题发言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影视厅举行。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共3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主持。

许宏主持论坛

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报告。报告对“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主要成果进行了汇报,项目围绕课题中心意识、思路理念和技术路线创新意识强化,工作基础扎实。在夏代环境与人地关系方面,阐释了国家形成和夏王朝出现的自然环境因素及其关联机制;在夏代区域互动与道路网络方面,将夏代区域互动同人群和社会行为挂钩,将区域互动的形式具体化;一些田野考古与课题研究也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夏文化研究空白,并发表较多基础资料和研究论著。

02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教授作了题为《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的报告。通过对夷、夏造字本意的考察,指出夷为蹲踞、夏为跽坐。所谓夷、夏之别,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族群在坐姿和行为礼节方面的差异;而蹲踞、跽坐行为则会在脚趾、脚掌骨留下明显的蹲踞面、跪踞面病变。通过对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仰韶时代至商代400多例成年男女人骨的考察,证明了中原华夏族群通行跽坐,海岱东夷族群流行蹲踞,而到了商代东夷族群逐渐被同化的事实,这也解释了商代甲骨文夷字由“屈膝”的“夷”到“站立”的“人”字形演变的背景。

03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作了题为《二里头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中的阶段性》的报告。他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中国青铜时代属于发生阶段,存在个别的生产地点,技术特点以铸造为主;进入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早期,我国青铜时代属于形成阶段,生产规模较少,技术特点以块范法为主。他在报告中以爵、斝为例,讨论了二里头文化时期块范法的制造特点,并阐释其在我国青铜时代的地位和影响。

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共3场,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立新教授主持。

王立新主持论坛

0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广明研究员作了题为《贡纳体系视野下的夏王朝之经济与社会观察》的报告。他认为夏王朝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王朝,本质是一种国家文明,要从古代文献史料和考古材料为基础全方位的构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文化互动的结果,既要关注中华文明内部的分化,也要关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交流,还要关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通过分析二里头考古材料,充分显示了二里头王国区域内发达的控制网络。

02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崔俊俊馆员作了题为《晋南地区夏文化研究新进展》的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围绕“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依托芮城坡头、夏县东下冯、忻州尹村等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工作,在遗址聚落结构、文化属性、资源利用、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果。同时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稷山东渠、浮山东鲁、平陆良庄、平陆蒿店、原平大营、盐湖吕儒等遗址。这些新发现和研究对了解夏时期晋南的文化格局,夏时期晋南与豫西之关系,早期国家对晋南的管理与控制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0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让平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安徽地区夏文化探索与研究》的报告。近年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三官庙遗址开展较多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多成果。在文化因素上,三官庙遗址陶器反映的风格更接近于斗鸡台文化巢湖类型,本地特征明显,同时具有二里头文化因素,而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铜器群反映出的因素更为多元,说明当时江淮地区和中原地区或更广泛的区域之间,都有较为密切的文化交流。碳—14测年数据给出的年代结果较之陶器对比得到的年代略晚,区间在公元前1562—1400之间,约为二里岗下层一期晚段到上层第二期之间。通过对铜器开展金属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检测,可知铜器或铸铜物料应当是由中原输入江淮地区。从地理和历史文献记载的角度,三官庙遗址是探讨夏文化去向问题的重要线索。

审核|刘海旺

摄影|蒋友鑫

设计|牛   维

出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邮箱|hnkgyjy@126.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