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杜威 “经验改造” 与朱熹 “循序渐进”,谁更贴合现实?
杨净
2025-05-24 10:23:44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抱着老一套的学习方法!杜威的‘经验改造’才是王道,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王老师在家长会上情绪激动地挥舞着手。
“循序渐进怎么就不行了?朱熹老先生的教育智慧流传千年,学习本就是个按部就班、夯实基础的过程,哪能一味地追求实践!” 李爸爸拍着桌子,语气中满是不满。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因这场争论变得凝重起来。杜威 “经验改造” 与朱熹 “循序渐进” 这两种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的语境下碰撞,引发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深思。究竟哪一种理念更贴合现实,更能助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让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经验改造” 理论,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在杜威看来,知识不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的,而是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改造而获得的。例如,在一所践行杜威教育理念的学校里,开展了 “社区环保小卫士” 项目。学生们走出教室,深入社区,实地调查垃圾处理现状,与居民交流环保意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社区存在垃圾分类不规范、环保宣传不足等问题。随后,学生们自主策划环保宣传活动,设计垃圾分类方案,并在社区中推广实施。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遇到了各种实际问题,如居民不配合、方案执行困难等。但正是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和反思,他们不仅学到了环保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从实践经验中获取知识、改造经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反观中国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 “循序渐进” 理念,其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进行。朱熹认为,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逐步深入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古代私塾教育为例,学生们入门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通过反复诵读,认识汉字,初步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在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基础知识后,再开始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也是先逐字逐句地理解文意,再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得以逐步构建,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个人修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能看到 “循序渐进” 理念的影子。比如数学学科的学习,学生们从认识数字、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开始,逐步过渡到乘除法、分数、小数,再到复杂的代数、几何知识。如果跳过基础阶段,直接学习高深的数学理论,学生往往会因为知识断层而难以理解和掌握。


从教育目标来看,杜威的 “经验改造” 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他希望学生通过不断改造经验,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朱熹的 “循序渐进” 更多是为了培养精通儒家经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以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威 “经验改造” 所强调的教育目标与时代需求更为契合。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这正是 “经验改造” 理念所倡导培养的。
在教育方法上,杜威主张 “做中学”,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资源和指导。而朱熹的 “循序渐进” 则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背诵、理解。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顺序,系统地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反复学习和思考,逐步掌握知识要点。在现实教育中,两种方法都有其应用场景。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做中学” 的方式能够让学员快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而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中,“循序渐进” 的讲解和背诵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然而,单纯地依赖杜威的 “经验改造” 或朱熹的 “循序渐进”,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如果只强调 “经验改造”,忽视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可能会在实践中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深入探究问题;反之,过度追求 “循序渐进”,可能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习需求,将两种理念有机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循序渐进教学;在高中和大学阶段,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多地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项目进行 “经验改造”,同时也要帮助他们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回到王老师和李爸爸的争论,其实杜威 “经验改造” 与朱熹 “循序渐进” 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在当代教育的现实土壤中,我们需要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取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出更加科学、全面、贴合现实需求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又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