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之约: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解锁生命的意义与广阔,
文/杨国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是说人们登山的时候要让情思充满山色,观海的时候要让情感移入于海。对于文学创作或诗歌写作来讲,刘勰的创作论,指出作者的创作要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相互动,使物移入于心,又使心移情于物,营造出一种物我不分的对话情境。诗人谭冰最近写的诗歌《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顶端新闻》10月18日发表),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美学效应。
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
山中的秋色
是一天天深下去的
山的颜色多半是翠绿的
总得等浓霜浸润几遍之后
叶子才会红的绚烂
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时节
借助一部手机
想把山中的秋天留下
秋阳下,一只掉队的蝴蝶
在草丛里的苍黄中飞舞着
我知道,大自然自有他的安排
走在山道上
我最爱听的是鸟鸣
这个时节的柿子
很显眼地挂着,像一盏盏红灯笼
照亮了山林中一片一片黑黢黢的阴影。
如果坐在一块石头上
也许你会发现
石头中还藏着另一座山
对于世间万物
如果你学会虚构和想像
将变得无比美妙。
或者,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
秋天的景致,总有苍茫的韵味
山下的风景,最好在山顶上看
除了蓝天和白云在高处
更多的事物,蜷缩在低处
比如在山脚下紧贴着大地的稻田
金黄金黄地铺展着一望无垠
从高处俯视流水与稻田之间
山下的村庄浓缩在傍晚的炊烟里
一只翩翩起舞的白鹭
虚拟我秋日的诗意广袤而充实
此时天地的清淡与高远
让人的心胸也变得坦坦荡荡
2024.10.18于中和堂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季节变换的细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即诗人希望跟随一朵轻盈的白云,一起攀登至山顶,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心灵自由和超脱的向往。“山中的秋色,是一天天深下去的”:描述了秋季的山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表现出自然变化的渐进性和时间的流逝感。“山的颜色多半是翠绿的,总得等浓霜浸润几遍之后,叶子才会红的绚烂”:说明山林在经历霜冻后,由绿色变为红色的过程,这是秋季特有的自然现象,强调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色彩变化。“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时节,借助一部手机,想把山中的秋天留下”:表达了诗人想要用现代科技(手机)捕捉并保存秋天美丽的愿望,反映了科技与自然美的结合。
“秋阳下,一只掉队的蝴蝶,在草丛里的苍黄中飞舞着”:描绘了一幅秋日阳光下,蝴蝶在枯黄草丛中飞舞的画面,表现了一种孤独但依然美丽的生命景象。“我知道,大自然自有他的安排”: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接受,认可自然界自有其运行法则。“走在山道上,我最爱听的是鸟鸣”:诗人喜爱在山间行走,并享受聆听鸟鸣,体现了对自然声音的喜爱和亲近。“这个时节的柿子,很显眼地挂着,像一盏盏红灯笼”:将成熟的柿子比作红灯笼,形象生动地展露了柿子在秋日中的醒目和喜庆。“如果坐在一块石头上,也许你会发现,石头中还藏着另一座山”:寓意深刻,石头里的“山”象征着未知的世界,鼓励人们探索和想象。“对于世间万物,如果你学会虚构和想像,将变得无比美妙”:鼓励用想象力丰富对世界的感知,使生活更加美好。“或者,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秋天的景致,总有苍茫的韵味”:再次回到标题意境,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感受广阔与苍茫。“山下的风景,最好在山顶上看,除了蓝天和白云在高处,更多的事物,蜷缩在低处”:通过视角转换,表达了“高处不胜寒”的哲理,同时暗示了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往往存在于低处。“比如在山脚下紧贴着大地的稻田,金黄金黄地铺展着一望无垠”:描述了山脚下稻田的壮丽景象,金色的稻田一望无际,充满丰收的喜悦。“从高处俯视流水与稻田之间,山下的村庄浓缩在傍晚的炊烟里”:表现了从山顶俯瞰的视角下,村庄与炊烟构成的和谐画面。“一只翩翩起舞的白鹭,虚拟我秋日的诗意广袤而充实”:白鹭的舞蹈成为诗人笔下秋日诗意的具象,展现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此时天地的清淡与高远,让人的心胸也变得坦坦荡荡”:结尾处升华主题,天地的辽阔与清新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无限敬畏和心灵的自由开阔。每句诗都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蕴,呈现了诗人对秋天美景及生活哲思的深刻洞察与情感共鸣。
诗歌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引领人们步入山林的深秋,那里的色彩从翠绿渐变为绚烂。他以细腻笔触描摹山中之秋,从浓霜染叶到层林尽染,每一处都透露着大自然的匠心独运。诗中,一只秋阳下飞舞的蝴蝶,成为自然律动的生动注脚,令人不禁沉醉于这份自在与美好。行走在山径,谭冰对“鸟鸣”的钟爱,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欣赏,更是心灵与自然韵律的共鸣。柿子如红灯笼挂满枝头,照亮山林暗角,寓意光明与希望的存在。诗人选择“坐”这一动作,静观山石岩石中的另一座山,意味着在平凡中寻找不凡,在微小中见宏大,表现出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姿态。诗中提及的“虚构与想象”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探寻。它鼓励读者在现实与幻想间架设桥梁,让心灵得以超越物质界限,触及更广阔的精神领域。在“云顶之约”和“自然与心灵对话”的双重视角下,谭冰向人们展示了如何透过秋天的苍茫韵味,解锁生命的意义与广阔。站在山顶,谭冰用“秋日的诗意广袤而充实”形容眼前景象,仿佛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都在诉说着故事。白鹭的翩翩起舞,不仅是自然界的一幕,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山下的稻田、流水、村庄,皆在“高处”与“低处”的对比中,勾勒出世间的繁华与静谧。最后,诗人以“坦坦荡荡”,表达了对自然与自我高度契合的渴望与实现。
《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不仅是一次自然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与对话。它教会读者如何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领悟生命之广阔。在谭冰的笔下,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深深的生命哲理,引领人们向着“云顶之约”,去解锁那份属于每个人心中的广阔与意义。
在诗中,谭冰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心灵旅程的叙述,表达了多重的深层含义。表达出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诗人借由登顶旅程,象征性地显现了心灵从喧嚣尘世的解脱,走向更高更纯净的精神境界。表达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诗中对自然美的细腻刻画,不仅是对外在美景的欣赏,更是内在对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渴望与实践。表达出对生活哲理的反思,“跟着一朵白云”,象征着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过程中探索未知的勇气。表达出诗意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山间景色、鸟鸣、村庄等元素的描绘,显现了诗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日常中发现诗意的能力。表达出生命的广阔与深度,站在山顶俯瞰,一切显得如此渺小,诗人借此反思生命的意义,追求广阔而深远的人生体验。诗歌表达了一位旅者在自然洗礼下心灵的觉醒与成长,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感悟与哲思。
标题中的“跟着一朵白云”也表达出美好的象征意义。古典诗词中,白云往往被用作象征,尤其是与隐逸文化紧密相连。白云自由、无拘无束的特性,成为了隐士高洁品质的象征。例如,南朝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提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中,白云不仅伴随隐者刘十六归隐,还象征着隐者的高洁和自由。在诗中,“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象征着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尘世的愿望。这一行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高远境界的心境。通过与白云同行,诗人在暗示一种顺应自然、心灵净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界神秘和宏伟的敬畏。这种象征意义与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和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哲学相呼应。
与此同时,“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这一表达,在谭冰的诗中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哲思与寓意。蕴含着心灵的超脱与境界的提升:“跟着一朵白云”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轻盈,如同云一般不受束缚,自由飘逸。登上山顶,则意味着在精神层面达到高处,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邃的理解。蕴含着自然与精神的融合:白云与山顶是自然的具象,但诗人跟随其升腾,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在自然中寻得心灵安宁与精神慰藉的过程。蕴含着追求与梦想的象征:“一朵白云”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理想或追求,跟随它攀登,是追逐梦想、不懈探索的精神写照,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蕴含着对未知的探索与敬畏:白云隐喻着未知与神秘,登山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蕴含着诗意与现实的联结: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与理念具象化,使诗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与艺术的魅力。通过“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探索相融合,不仅展现了心灵的升华过程,也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者在欣赏中还感悟到,诗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境与格局的几个关键特征。首先,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与热爱。通过细腻描绘秋日山林的景色,尤其是“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和崇敬,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其次,表现了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山间漫步、聆听鸟鸣、发现石头中的另一座山,这些细节描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净化与提升的过程。再次,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领悟。“大自然自有他的安排”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接纳与顺应。另外,表现了想象力与创作力的展现。“如果你学会虚构和想象,将变得无比美妙。”这句诗凸显了诗人通过想象与创意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的力量,以及对生活诗意的追求。还有,表现了豁达与包容的心境。跟着一朵白云登上山顶”和“此时天地的清淡与高远,让人的心胸也变得坦坦荡荡”,表达了诗人对广阔的天地与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宽广与包容。最后,表现了哲思与反思。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关系的反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谭冰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与赞美,更体现了他深远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心境与格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应该说,“此时天地的清淡与高远,让人的心胸也变得坦坦荡荡。”这句诗尤其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这是因为,它显露出情感共鸣:这句诗描绘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得以释放与净化的状态,很多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容易产生共鸣。它显露出哲学意味:通过“天地的清淡与高远”,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激励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广阔。它显露出意境深远: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阔,更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谦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显露出语言美感:“坦坦荡荡”一词形象生动,不仅描绘了心境的开阔,也传递出一种坦诚、真实的内心状态,让人感到温暖与宁静。因此,这句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哲学意味以及优美的语言,成为了整篇作品中尤为动人的一笔,极富感染力与启发性。
在诗中,“一只掉队的蝴蝶”也显现出被视出多重象征意义的存在,其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十分深刻。这显现了生命的孤寂与坚持。“掉队”通常意味着脱离群体,独自面对旅程,这象征着在生命旅程中,有时个体或许会感到孤单,但即便如此,蝴蝶仍旧坚持飞翔,展现了一种独立而坚韧的生命态度。这显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蝴蝶在草丛中飞舞,表明即使在秋季,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仍然充满生命力,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这显现了美的瞬间。蝴蝶的飞舞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醒读者即使在不经意的时刻,也能发现美和诗意,生活中的小确幸值得被珍惜。这显现了自然的安排与秩序。“大自然自有他的安排”这句诗紧接着对蝴蝴蝶的描写,暗示蝴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展露出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这显现了变化与适应。蝴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活习性的展现也反映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是一种生态智慧,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顺应。这显现了诗意的创造者。蝴蝶的出现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成为秋日诗意的一部分,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可以激发无限的创造力。这种诗意化的描述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象,也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层次,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与哲理。
这首诗写得很雅美而又清秀,并显出雄浑博远,很重要的就是描绘了多个意象,在多个层面呈现出多样的意象之美。呈现出色彩对比与和谐之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绘,如“翠绿”、“绚烂的红”、“苍黄”、“金黄金黄”等,这些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营造了视觉上的美感。特别是“层林尽染,漫山红遍”与“金黄金黄地铺展着一望无垠”形成鲜明对比,展露出秋日山林的色彩斑斓。呈现出动静结合之美。静谧的山色与动的元素相结合,如“一只掉队的蝴蝶”、“鸟鸣”、“白鹭翩翩起舞”,这些动态的描绘赋予了静止的画面以生命,增加了诗歌的动感和活力。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通过“借助一部手机想把山中的秋天留下”和“山下的村庄浓缩在傍晚的炊烟里”等句子,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活动巧妙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呈现出虚实相生之美。“石头中还藏着另一座山”和“虚拟我秋日的诗意广袤而充实”,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深度和想象空间,增强了意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呈现出感官的丰富体验之美。诗中不仅有视觉上的描绘,还融入了听觉(“最爱听的是鸟鸣”)、嗅觉(“傍晚的炊烟”)等感官体验,使得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秋日山林的氛围。呈现出情感共鸣与哲思。“此时天地的清淡与高远,让人的心胸也变得坦坦荡荡”和“我知道,大自然自有他的安排”,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通过这些丰富的意象,谭冰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审美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自然之美,同时也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在“云顶之约: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中,诗人很成功很艺术地“解锁”与阐释了“生命的意义与广阔”的多种意蕴。
杨国庆,男,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广播报》,中国诗歌网,中国当代诗词网,《应用写作》,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国家级、省级和市、县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和文章及新闻作品1360多篇,累计260多万多字;其中文学评论156篇,103万字。还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