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题是什么?如何破解?
顶端新闻
2024-10-03 15:31:08

从新闻舆论工作同群众的关系角度说,引导群众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广泛凝聚政治共识、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服务群众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中,明确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新闻报道只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按照“媒体+”的理念,从单纯的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通过提供多样化综合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在引导群众中服务群众,同时也要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

当前,生产力不强、人才缺乏、内生动力不足、传播力弱、影响力有限、造血能力差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六大共性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和头部市场媒体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多重竞争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强力推进融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破解“我们的根该扎到哪里?我们的受众和用户是谁?我们的用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等难题,找准了“供”与“需”的契合点,形成了融媒与群众的同频共振,蹚出了一条新路。

01

一、夯实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基础

双流区融媒体中心组建之初,面临着专业人才欠缺、部分职工“躺平”心态严重、新技术运用不够等现实困境,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从人才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和技术保障上大胆改革创新,激发干部职工内生动力。

(一)淡化身份编制,让有为者有位有实惠

以贡献价值为导向,设立享受班子成员待遇的总监岗位5个、中层正职待遇的首席岗位7个,不分编内编外,皆可竞争上岗,目前,已选任8名,其中7名为编外人员。坚持多劳多得原则,2023年全年编外人员收入超过编内中层干部收入的达26人,占编外人员总数的1/3,其中有8人收入等同或超过编内班子成员收入,干部人才实现同工同酬。制定《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关于激励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十条措施》,从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多元发展等10个方面激励干部职工担当作为,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二)倒逼人员转型,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

重新改革《员工绩效考评体系》,把原来只会做报纸或只会做电视的采编人员打通使用,将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的同步供稿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目前采编人员能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为电视拍摄节目,为新媒体提供图片等,实现向全媒体采编人员成功转型。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向阳而生 万物生长”行动计划,每月开展2场“每月讲坛”,由优秀员工进行经验交流或业务分享,每月开展1次“智媒课堂”,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专家授课;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工龄3年以下员工与10年以上老员工结对,做好“传帮带”。强化对外招引,2023年以来,通过公招方式招聘到副高职称记者1名、研究生以上学历采编人员5名,充实到采编一线,为人才队伍增添活力。

(三)改革管理机制,各项工作运转更高效

精简组织架构,进一步整合采编力量,建立健全“双选”制度,优化人岗匹配,将优秀年轻人员充实到采编生产一线,剥离采编一线记者编辑所承担的非采编工作,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强化扁平化管理,积极推行主任办公会领导下的部门负责制,下放权力到部门,将50%的绩效考核分配权、评优评先权和日常管理权交给各部门,确保薪酬绩效的二次分配充分向一线倾斜,达到正向激励的目的。实行奖优罚懒制度,每月根据工作业绩和现实表现评选“月度之星”,上墙展示,每年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末位淘汰,倡导能者上、庸者下。

(四)深化技术变革,信息传播驶入新赛道

建成全流程贯通的融媒体指挥调度平台,打造集报道指挥、智能采编、传播分析、舆情监测、权威供稿、媒体监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投用智能化摄录设备管理系统,降低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投用智能采编系统,记者可在移动端进行选题报送、稿件编写、节目生成等,推动融媒内容快速传播;投用智能化媒体资料管理系统,通过自动提取关键词、人脸分析、场景分析等,实现高精准素材检索;投用全媒体新闻采编系统,对敏感词、错别字、关键提法等进行精准校对;投用4K超高清编辑工作站,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AI技术,植入媒体生产流程,实现短视频编辑提速50%。

02

二、解锁引导群众的流量密码

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位于成都市主城区,不仅面临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商业媒体、区内自媒体的竞争,更有来自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压力,面对“有平台无用户、有内容无流量”的尴尬局面,双流区融媒体中心深耕本土,坚持内容为王,牢牢守住新闻舆论主阵地,做引导群众的主力军。

(一)建平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对内,对原来两家单位的26个平台按照“集约节约、去劣存优、去同质化”原则整合为13个平台,建成以“云上双流”App、微信公众号“双流发布”等新媒体平台为传播主体,电视、报刊、广播为重要支撑的融媒体矩阵,整合之前的总用户量为260万,现在总用户已达到460万+,平台覆盖面扩展到全国。对外,实施“融媒+文明实践”“融媒+应急广播”“融媒+国际传播”“融媒+学习强国”战略,与“天府融媒联合体”实现数据共享,不断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融媒+文明实践”方面,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通过队伍整合、平台融合、机制整合等手段,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个方面联动发力,被纳入全省“两个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融媒+应急广播”方面,将全区应急广播平台与融媒体中心广播业务相融,在公益宣传、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互相补充。2021年、2022年疫情期间,应急广播平台和城市广播联动,发挥了良好的宣传动员作用。

“融媒+国际传播”方面,挂牌成立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县域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聚合对外传播元素,与新华社、中新社等中央媒体的海外传播平台联动,推出了空客、大运会、蜀锦等适合海外传播的内容,被亚太、欧美等国家和地区400余家海外媒体关注。

“融媒+学习强国”方面,上线四川省第3家、成都市唯一一家“学习强国双流融媒号”,发稿1025篇,总阅读量达2710余万、平台订阅量近44万。

(二)顺机制,优化策采编发流程

理顺采编策划机制,坚持重大主题宣传由编委会专题研究推进,重点选题由部门主任牵头抓,推行“兵团作战”模式,全面提升重点报道宣传效果;坚持每周召开选题策划会,每月召开编委会,强化“策采编发评馈”系统集成,做到每周有策划、每月有重点策划,提升整体策划水平和执行效果。理顺生产分发机制,建立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建设稿库、数据库,集合传统媒体深度优势和新媒体速度优势,按照“微博广播注重时效性和高频率,微信和今日头条等注重综合性、权威性和生动性,电视、报刊深度跟进”的分发思路,不同的内容分发在不同的平台,做到新媒体首发、传统媒体跟进、全媒体互动。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对重点宣传、重大主题报道通过按需设榜、能者揭榜、以榜定责、晒榜激励,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带头冲锋、攻坚克难。双流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早安双流”产品,要求每天早上6时30分发布,由于持续时间长、内容更新快,单一业务科室难以承担,就采取了“揭榜挂帅”的项目制,由牵头人揭榜,召集策划、文案、摄影、摄像、编辑等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项目,工作绩效予以单独计算,由牵头人根据人员工作情况予以分配。

(三)做内容,深耕本土上传下达

聚力在新思想传播、各级决策部署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关心关切、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创新传播,日均原创各类新闻产品100余条,365天不断更,年度总传播量超过8亿,2023年,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发稿225条(不含网络媒体、新媒体),86件作品获得各级各类新闻奖项,其中广播评论《“第三卫生间”应该被看见》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西南地区5省区市唯一一家获得此奖项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宣传中,在区委全会、两会等重大会议宣传中,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主题报道中,双流区融媒体中心深度挖掘,创作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在2023年成都大运会前后,各平台开设“成都大运会现场直击”等专题专栏10余个,围绕火炬手、志愿者、场馆提升、赛事惠民、城市更新等选题策划推出相关报道2387条次,总阅读量达8000万+。大运会前,策划“文明交规守 油卡秒到手”——百日交通零违法挑战赛,吸引2698名驾驶员报名参与,引领市民争当迎大运盛会的文明实践者。会后,策划开展“玩转大运场馆 体验冠军之路”——“探”为“馆”止大型少儿暑期研学公益活动,吸引区内24所学校1500余名学生参与,培养研学小主播60名、研学小博士15名,并被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同时,聚焦群众关心关切关注的难点、痛点、堵点、焦点等问题,推出《资政参考》《问政双流》《双流观察》等建言献策内容,为区委决策提供参考,“双流区消防安全抽样调查及整改建议”“近3000户村民何时才能用上天然气?”等报道,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四)优表达,提升产品传播效能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传播平台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受众群体,提升传播精准度;加强与科大讯飞、上级媒体、头部媒体等公司平台协同联动,共创共建共享产品,提升传播影响力;与澎湃新闻、极目新闻合作,在双流区融媒体中心分别挂牌成都运营中心、成都联络处,深耕联名款产品,2023年,新媒体产品阅读量达100万+的有44条,最高单条阅读量达1100多万。双流区融媒体中心常态化推出“早安双流”“百味双流”“视界双流”“问政双流”“快看双流”等“双流系”系列产品,采用Vlog、海报、图文、直播、说唱、短剧等形式,把枯燥的话题做得有趣、把旧事做鲜活,赢得受众。

成都大运会期间,双流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如果杜甫、诸葛亮……参加成都大运会,谁能拿金牌?》融合报道产品,采用“AI+手绘+短视频+文图”的形式,实现了“让成都市的历史文化名人,着古装坐飞机穿越到成都大运会”的场景,单是“云上双流”App平台站内阅读量就达到13万多,先后收获“青春成都 大运有我——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题赛事”最佳画面奖以及2023年大运会宣传优秀作品等荣誉。

在新思想宣传方面,双流区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以“原话、白话、趣话”为表达方式的“三种话语”传播新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用“原话”把新思想讲真。常态化开设《学习进行时》《学·习金句》等专栏,通过图文、有声书、短视频等形式,原原本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金句进行宣传,做到总书记重要思想和风采“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

二是用“白话”把新思想讲透。通过中心开展的“百人联百村(社区)、百人联百校、百人联百企”“三百工程”活动,把理论宣讲融入新闻采访、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中心本土讲师、“理响成都”宣讲员作用,面对面开展理论宣讲60余场,用“大白话”把“大道理”讲透。

三是用“趣话”把新思想讲活。打造“湖畔之光”志愿服务公益宣讲品牌,采用“文艺演出+理论宣讲”的形式,寓讲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提升群众认可度,线上线下覆盖人群达30余万人次。

03

三、构建服务群众的价值体系

双流区融媒体中心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坚持数字惠民、数字利民,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举措,发挥“云上双流”App覆盖面广、关注度高、聚合力强、影响力大、安全可靠的优势,创新打造了“全区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办事生活服务地图”“社区便民信息服务系统”“双流版58同城”等4大类便民利民的高频应用场景,构建现代化综合性多元协同的服务群众体系,成为聚合用户赢得流量、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推动媒体数智化转型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平台。“云上双流”App获评四川省优秀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平台,用户数从不足30万增长至63万+,日活近4万人次,相关应用场景在河南项城市、安徽淮南市、青海西宁大通县、四川攀枝花市、四川达州万源市、成都市新都区和青白江区等地复制推广。

(一)推动“融媒+社会治理”,打造“全区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

针对群众投诉渠道分散、部门业务交叉复杂、诉求办理缺乏有效监督等情况,汇聚人民网“领导留言板”、麻辣社区、问政四川、群众自主提交、各单位上报等诉求渠道11个,与区委组织部、区城运中心联合创建“双流区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民情民意“一网尽收”、民盼民忧“一网尽办”。截至目前,“全区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可在“云上双流App”“问政双流”微信小程序同时使用,办理回复各类咨询、投诉、建议28460件,获评由人民网、中央党校联合评选的2023 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推荐案例”, 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西南商报、新浪、腾讯等多家媒体报道转发;成都市委深改办《成都改革》对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的经验做法进行刊载推广。

(二)推动“融媒+政务服务”,创新打造“办事生活服务地图”

以“云上双流”App为载体,打造四川省首张“办事生活服务地图”,直观展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128个便民服务点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业务范围等基本信息,实现点位信息一键导航;梳理医保、社保、创业就业等30余项办事项目所需的材料清单、受理条件等,实现高频事项精准导办;上传区医保局、区人社局、区市场监管局等30余个部门192项办事申请材料样表,方便企业群众下载办理。另外,还上线“双快办·政务服务”应用场景,将双流区政务服务大厅服务事项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提供在线预约、在线申报办理、办件查询等服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

目前,“办事生活服务地图”累计访问量达20多万人次,涉及服务点位124个,材料清单下载3829次;通过“双快办·政务服务”办理群众事项1.23万件,实现让数据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企业、群众平均跑动次数压减到0.3次以下。

(三)推动“融媒+社区治理”,打造“社区便民信息服务系统”

与区委政法委、区委网信办、区城运中心、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动,打造全省首个媒体融合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社区信息枢纽系统,通过接入居民微信群、企业(商家)服务群、业主服务群等各类微信群组,以便民信息服务小助手的身份成为全区各大居民服务群、业主群的管理员,在不扰民的前提下,及时向市民提供权威、优质、安全、有效的信息服务,实现各类信息一键推送、社情民意一网收集。目前,该系统已有效链接各类微信群组1169个,发送各类权威信息2432条,可链接触达入群市民群众15万人,覆盖超过全区1/3的家庭。通过该系统更加广泛地传播新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特别是在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及时发布传递相关权威信息,能够更加精准、及时触达全区市民群众,引导动员全社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行动的力度更加强大、更加有效、更加精准。

(四)推动“融媒+生活服务”,打造“双流版58同城”

在“云上双流”App 上线“求职招聘”“双流集市”“吃喝玩乐”等本地生活板块,打造双流人自己的“58 同城”,涵盖本地群众找工作、二手交易以及休闲玩乐等衣、食、住、行、游、购、娱等10余项生活需求。

目前,“求职招聘”板块已入驻企事业单位共计1108家,超1万市民注册了个人简历。“双流集市”板块已由网民和企业自主发布房屋租赁、车类服务、跳蚤市场等各类信息1697条。“吃喝玩乐”板块聚集商家265个,并定期策划各类消费活动30余次,网民可采用积分兑换、直播抽奖等形式参与相关活动。

要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必须坚持引导群众不跑偏,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定不移地唱响主旋律,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改革发展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必须坚持服务群众不打烊,充分利用媒体优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痛点、难点和堵点,收集社情民意,强化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当好民生问题“减压阀”;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深入推进“媒体+政务+服务”工作,着力打造综合服务平台,聚合用户赢得流量。必须坚持前沿思维不懈怠,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探索其在媒体传播各阶段、各领域的应用,在融合发展中创造新优势、赢得新空间、实现新突破。(作者韩国梁系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双流电视台台长;徐自毅系双流区融媒体中心策划中心副主任)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9期

原标题:《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根本  破解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难题——以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为例》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安雨帆(实习)

来源: 中国记者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