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范仲淹:北宋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驱
方程读史
2024-10-25 21:23:17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乱臣贼子“井喷”出现的时代,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相互征伐,先后有13位君主登基称帝。

这种现象持续了50余年时间,兵变夺权成为家常便饭,对于那些具备军事权力的军阀来说,个个都认为自己也可以做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

自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他想方设法杜绝“黄袍加身”现象重演,于是通过杯酒释兵权、重建朝廷制度等方式巩固宋朝统治,确定了“文人治国”的国策。

为此,宋太祖赵匡胤特意在太庙立下石碑,上面刻有警示后世皇帝的话,明确指出不得滥杀士大夫和言事之官。

在赵匡胤之后的几位皇帝,全部都以此为祖训,遵循宋太祖以文治国的理念。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到了宋仁宗时代,朝堂上人才济济,比如韩琦、文彦博、包拯、欧阳修、曾公亮等人,他们都成为历史上一代名臣。

如果要在这些优秀人物中选出一位代表,那他一定是范仲淹,被誉为“北宋第一完人”。

范仲淹出生在公元989年,在26岁那年考中进士,当时是宋真宗在位时期,但是范仲淹真正名声大噪是在宋仁宗统治阶段。

公元1046年,被贬邓州的范仲淹接到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请他为重新修建好的岳阳楼写记纪念,范仲淹看着随信寄来的《洞庭秋晚图》,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景抒情、以文言志,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广为传颂。实际上,这句话不仅仅是范仲淹踏入仕途的政治宣言,体现出他自身士大夫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主人翁的精神特别强烈。

范仲淹是宋朝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史书中这样评价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堪为士大夫之千古楷模。

范仲淹常以大忠自诩,他的忠诚并不是简单的对皇帝忠诚,而是对江山社稷的忠诚,是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富足的角度,他可以去批评皇帝,也可以批评宰相,唯独不考虑个人得失进步。

公元1029年,也就是天圣七年,此时宋仁宗已经19岁,但是刘太后仍然把持朝政。这年冬至,宋仁宗准备带领满朝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当时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极力反对。

范仲淹的理由是,皇帝应该有侍奉母亲长辈的孝心,但是绝没有为臣的礼数,如果仁宗带领百官共同跪拜太后,有损君王威严。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公开请求刘太后还政,但是奏书呈递宫廷后,再也没有下文。因为这件事,范仲淹得罪了刘太后,被贬黜外地。

公元1033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终于亲政,范仲淹再次被起用,任命为右司谏。当时朝中有不少官员见风使舵,认为宋仁宗被刘太后压制多年,现在局势逆转,纷纷上奏说刘太后的坏话,议论她当时垂帘听政时期的过失,范仲淹对这种现象非常忧虑。

为此,范仲淹上书规劝宋仁宗,他说刘太后虽然曾经掌控朝政多年,但是刘太后接受先帝遗命,对仁宗有10多年养育保护的功劳,应该感谢她的付出,不应纠缠那些小过失。

宋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劝告,诏令天下,不得对刘太后垂帘期间的事情指指点点。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在范仲淹的心中,有一个恒定的衡量标准,超越个人荣辱得失,并非只忠于权力的愚忠,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此之后,这种思潮推动了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觉醒,范仲淹成为引领时代、影响久远的人物。

#新星计划5期##寻路范仲淹#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