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有机构利用人工智能程序日产上千篇虚假新闻,导致大量不实信息在网上病毒式传播;某小说平台账号依靠AI“创作”,每日更新十几本电子书,行文却逻辑不通、辞藻空洞;医学论文因使用AI生成的虚假配图而被撤稿……当前,AI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引发了关于“AI污染”的讨论。(据10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生成能力,正得到广泛应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一些由AI“创作”的内容,缺乏真正的创意和深度,行文逻辑混乱,辞藻空洞无物,甚至于存在胡编乱造、伪造新闻的情况,却凭借强大的算法推荐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力,迅速在网络上病毒式扩散,不仅污染了信息环境,降低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还加剧了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的问题。在海量且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面前,人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蒙骗,还会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甚至被虚假信息“绑架”,沦为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工具。“AI污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导他们走向错误的信息消费和创作道路。
近期曝光的“成都天价拆迁”造谣事件,便是由AI软件生成的典型虚假新闻。如今,世界已进入数字信息“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的时代,声音、视频、图像等多模态AI“深度伪造”内容的出现,营造出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迷雾,有数据显示,2023年AI深度伪造欺诈激增30倍。面对“AI污染”这一新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理。
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AI在内容创作和传播中的法律地位、责任边界,对利用AI进行虚假信息传播和欺诈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监管部门尽快完善AI创作标准,明确使用AI生成技术创作的内容,必须在显著位置予以标注,并采取区块链等可追溯技术,一旦出现虚假内容、违规行为,则依法予以严惩。
“用技术对抗技术,用魔法打败魔法”,要加快探索应用AI新技术应对AI虚假信息,实现高效识别、预防拦截、追根溯源等,让AI虚假信息无处躲藏。要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教育引导如何识别AI生成的内容,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要鼓励和支持高质量的AI内容创作和应用,推动AI技术与人类智慧的深度融合,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信息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