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商丘日报】河南宁陵:田畴织锦绣 沃野藏“粮”方
顶端宁陵
2025-05-23 12:25:39

风吹麦黄,丰收在望。5月23日出版的《商丘日报》在头版“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干方百计夺取今年夏粮丰收”专题版块,聚焦宁陵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请种粮大户、农技人员说话,让数据和成效发声,深入报道了宁陵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破题,奋力书写着“中原粮仓”稳产保供宁陵新答卷的生动图景。

孟夏的梨乡宁陵,麦浪翻滚,麦子的香甜沁人心脾。

5月20日,在华堡镇黄庄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村党支部书记朱爱三向记者展示水肥一体化设施的便捷,只见他轻刷一张电卡,汩汩清水顺着地埋管精准注入麦田。“以前浇地要排队等井,现在刷卡就行,亩产还能多收二三百斤。”他笑得眯起了眼。不远处,几名运维人员正逐一检查机井和配电箱,为夏管夏收“护航”。

风吹麦黄,丰收在望。

这片田畴的蝶变,是宁陵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宁陵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破题,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万亩,粮食年产量超10亿斤。

农田里“长”出的智能设施、硬核管护和增收账本,正书写着“中原粮仓”稳产保供的宁陵新答卷。

硬核“强基”:从“望天收”到“科技田”

“过去浇地像打仗,现在动动手指就搞定。”5月20日,站在地头望着翻滚的麦浪,华堡镇孟路口村的种粮大户孟永华感慨。四年前,他流转的60亩地仅有一口老井,抗旱时村民排队到深夜。如今,水肥一体化设备让田间管理“一键直达”,亩均增产超200斤。

这背后是宁陵高标准农田的“强基工程”。宁陵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徐智卫扳着指头算账:“近十年,全县新建机耕路1109公里,配套机井9225眼,增施有机肥1760万公斤。土壤调理剂‘喂’下去,地力提升看得见。”更硬核的是科技赋能——水肥一体化设施让肥料利用率提高约30%,全县粮食亩产均增10%。

“农田是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是生命线。”宁陵县农业农村局分管副局长赫建奎介绍,从项目招标到验收全程“四制”监管,田间路、输配电、防护林“五脏俱全”,“要让每一寸田都经得起灾害考验。”

管护“有方”:从“重建轻管”到“长牙制度”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在曹庄村,李新报的200亩地今年用上了智能灌溉系统。“设备‘上岗’前,村里就和我们合作社签了管护书,出了问题随叫随到。”这位“90后”新农人调侃:“以前药、肥是‘撒大网’,现在直接‘精准投喂’。”

宁陵的创新在于“责任到人”。全县1786名“一长两员”(井长、管护员、监督员)日夜巡护,县、乡两级农民用水协会统筹机井维护。华堡镇党委副书记郑艳英指着台账说:“镇里接管后,每亩1元管护经费专款专用,设备寿命延长三成。”

宁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亚总结:“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受益者参与,管护链条不断档,才能让工程‘长跑’不‘短命’。”

增收“账本”:从“土里刨食”到“地里生金”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不仅是产量、质量跃升,更是产业变革。“新农人”李新报的账本很实在:“水肥一体化省下30%人工,年亩均纯利润700元,年收入比外出打工多赚10万元。”今年,他的合作社计划再扩种100亩,“有政策托底,有设施保障,种地有奔头!”

在张弓镇,连片农田吸引5家农业企业落户,带动500户农民入股分红;阳驿镇的家庭农场主们通过抖音直播卖农产品,品牌溢价超20%。“农田升级撬动三产融合,全县农业规模化率已达65%。”赵亚欣喜地说。

落日余晖洒满麦田,风吹穗摆,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朱爱三算起了“幸福账”:今年全村1189亩高标准农田,亩产预计达1400斤,村民年人均增收约500元,“饭碗端得稳,日子更有甜头”。

记者手记

风吹麦黄,丰收在望。

行走宁陵田间,三组画面令人触动:孟永华启动智能灌溉系统的从容,李新报谈起“科技种田”眼里的光,朱爱三刷卡用水时绽开的皱纹……这些鲜活的细节,拼成一幅“藏粮于地”的生动图景。

在这里,农田不仅是耕地,更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管护改革的深水区、农民致富的新引擎。宁陵以70万亩高标准农田作答“粮食安全”,背后是“一亩地都不能含糊”的底线思维,是“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主角”的为民情怀。

中原熟,天下足。当广袤田畴遇上现代治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麦穗低垂的丰收,更是一个农业大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脚步。

这,或许正是“国之大者”最生动的注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既要仰望星空谋战略,更要脚踏实地护良田。

来源:商丘日报

投稿邮箱:nlrm2021@163.com

策划:郭 国 华

总编:李 亚 丽   王 卫 杰   马 东 旭

统筹:韩 宪 军   李  勇

编辑:李 晋 华   张 艺 森   吕 雅 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