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新闻,国外五年级的小学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阅读写作课作业:一篇题为《水》的论文,论文有厚厚的34页,内容和篇幅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
而我们的家长朋友,却会经常抱怨给孩子买了这么多书,但自家小孩连一篇500字的周记都写不出来。
为什么同样都是孩子,却有这么大的差距?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和他的学生说过: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那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所以想要孩子会读书、能写作,我们在督促孩子大量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阅读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思考。而会“思考”的阅读,就需要孩子有深度阅读的能力。
把书读“活”了才是真正的阅读
问答网站“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题主问:
“为什么我一年读了200多本书,但还是感觉没什么长进?”
题主还列出自己的阅读书目,其构成显然参考了各大网店排行榜、各种媒体新书榜以及不少名家推荐的各学科经典著作。
读了那么多书却自觉没啥长进,主要原因在于只是“阅读”了这些书。思想的进益,来自于“深度阅读”而非仅仅阅读。
何谓“深度阅读”?相对于浅阅读,深度阅读的目标不限于获取一本又一本书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与思考,建立个性化的知识谱系,并由此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经过深度阅读的训练,当你放下书本,重新面对世界时,所有通过阅读获得的资源都将变成你探索与理解世界的工具。简单地说,你把书读“活”了,书就会一直活在你的生命里,而不是只停在书架上。
写作的基石——阅读与思考
深度阅读在形式上会实现一个闭环:阅读—思考—言说—写作。
深度阅读只是第一步,深度阅读的四个环节中,思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人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
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存在孩子脑海里,无法测量,而把思考表达出来,则可以接受其他人的检验。
直接一点说,则是接受阅卷老师对你作文的检验,有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分数。
因此,表达的环节至关重要。之所以将“表达”分拆为“言说”与“写作”,是因为两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表达伦理。当我们讨论一本书时,可以无所顾忌,可以攻其一点,可以散乱无章,追求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
而写作本身就是对阅读及讨论触发的万端思绪,做一次整饬清理,反过来迫使自己的思考更加条理化,表达更加清晰化,甚至有叙事与文采上的追求。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写作的好坏决定你的思考能否由近及远地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并挑战你的思考。经受得住质疑与分析的思考与结论,才是一次深度阅读的终点。
阅读为弓,写作为箭
写作和阅读是弓和箭的关系,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
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把弓得很强劲。
——曹文轩
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
他说,离开阅读谈写作,基本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前提,写作是阅读的一个结果。
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把弓得很强劲。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而弓的强劲与否就取决于平时阅读的本文有没有进入脑子中,有没有经过一个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很多人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讲,其实主要是因为缺乏深度阅读,缺乏积累,没有锻炼出发现写作素材的“眼力”。
阅读就像是一把弓,写作是一支箭,要有弓才能射出箭,然后想要射得远,就需要拉满弓,也就是蓄力,深度阅读就是为写作蓄力。
想要写作写得好,阅读是不能少的。这里的阅读广义上讲可以是一切输入,更具体讲应该是输入和处理,也就是需要孩子能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阅读其实可以拆分成“阅”和“读”,“阅”就是看,就是输入,“读”就是读取,就是处理,阅读就是输入和处理,而写作是对输入处理后的输出。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可以是“读物”、“读人”,包含一切的输入和处理,没有阅读作为基础,也就不可能有输出。
所以,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通过阅读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让阅读为写作蓄力,没有大量输入,就不要谈有质量的写作。
这就可以回答很多家长都有的一个疑惑了:为啥孩子写文章为什么总是千篇一律?肚子里没“货”怎么办?读了很多书,却依然写不好作文?……
因为孩子没有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即使你觉得他一直在看书,但是也无法在写作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简单、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吸收到一本好书的精华,所以即使读得再多,对孩子的阅读、思考、写作等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有限。
相反,只有把一本书读透、读深,才是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深度阅读和写作,就是让孩子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去寻找和辨别不同观点,实际上指向思辨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写作。让孩子通过日常阅读和写作,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