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诸葛亮三气周瑜与三门峡的关系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在这部举世闻名的经典名著中有许多与虢国和虢国文化有关的情节。本文想举个例子来说明虢国和虢国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例证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中。发生在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军事天才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关于采用和识破“假虞灭虢”之计情节的描写。 鲁肃是刘备借荆州的担保人。所以受孙权派遣,向刘备讨还荆州便成了他的责任。
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玄德如此哀痛,只得应允。玄德、孔明拜谢。
宴毕,送鲁肃下船。径到柴桑,见了周瑜,具言其事。周瑜顿足曰 :“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也!当初刘备依刘表时,常有吞并之意,何况西川刘璋乎?似此推调,未免累及老兄矣。吾有一计,使诸葛亮不能出吾算中。子敬便当一行。”肃曰 :“愿闻妙策。”瑜曰 :“子敬不必去见吴侯,再去荆州对刘备说 :孙、刘两家,既结为亲,便是一家 ;若刘氏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作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肃曰 :“西川迢递,取之非易。都督此计,莫非不可?”瑜笑曰 :“子敬真长者也。你道我真个去取西川与他?我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就问他索要钱粮,刘备必然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
鲁肃大喜,便再往荆州来。玄德与孔明商议。孔明曰 :“鲁肃必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计策,来诱我耳。但说的话,主公只看我点头,便满口应承。”计会已定。鲁肃入见。礼毕,曰 :“吴侯甚是称赞皇叔盛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以西川权当嫁资。但军马经过,却望应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 :“难得吴侯好心!”玄德拱手称谢曰 :“此皆子敬善言之力。”孔明曰 :“如雄师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
玄德问孔明曰 :“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 :“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曰 :“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玄德曰 :“如之奈何?”孔明曰 :“主公宽心,只顾‘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 (áo,鳌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鱼’。
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便唤赵云听计 :“如此如此, 其余我自有摆布。”玄德大喜。
后人有诗叹云 :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
敌楼上赵云出曰 :“都督此行,端的为何?”瑜曰 :“吾替汝主取西川,汝岂犹未知耶?”云曰 :“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 :‘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军士传说 :“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瑜大怒,咬牙切齿曰 :“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间,人报吴侯遣弟孙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孙瑜曰 :“吾奉兄命来助都督。”遂令催军前行。行至巴丘,人报上流有刘封、关平二人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 :“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 :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闇弱,足以自守。
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 :“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
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 :“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寿三十六岁。
凭心而论,周瑜不愧是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他的“假途灭虢”之计不能算不高明。然而,他却碰上了比他更为高明的对手诸葛亮。对他准备实施的“假途灭虢”之计早已洞若观火,以致于心高气傲的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声中与世长辞,结束了只有 36 岁的短暂一生。不能不令人为其扼腕叹息。
试想“假途灭虢”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 655 年的春秋时代,而三气周瑜的事情则发生在经历了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之后的三国时期,时间已经到了公元 200 年前后。也就是说已历经 800 多年,“假虞灭虢”之事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反而几乎所有的军事谋略家都熟知熟记,并上升为计谋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斗争之中。虢国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