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之上听“鼓声”
江其田
我作为一名匆忙的游客,站在西安鼓楼之上,聆听那“咚!咚!咚”的鼓声,那声音震响天空,原来那是表演团队的演员们,在表演节目时发出的擂鼓的声音。
西安鼓楼,坐落于古都西安市中心北院门街南端的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距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互相对应。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前身为元代的敬时楼一整座楼为长方形砖木结构建筑。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鼓楼比钟楼早建4年,通高34米,筑面积1804平方米,占地面积1999平方米。木制楼身建于基座的中心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设有回廊。重檐歌山式项,无论从外形或结构上都堪称明初建筑的典范。
鼓楼陈设有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鼓,有陶鼓、鼍鼓、石鼓、盾鼓、虎座鸟架鼓、跨鼓、战鼓、都昙鼓、答腊鼓、象脚鼓、铜鼓等几十种。当年,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
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
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
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西安鼓楼,建在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为砖木结构,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南向)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尽显雄浑庄严。通高34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供人车出入,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
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 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古雅雄健,富有民族特色。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 “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80年)所题。
1953年,西安市文化局在鼓楼整修后,成立了鼓楼陈列馆,在筹备过程中,产生了想收藏一些齐白石的字画以纪其盛的想法。当时西安市文化局文化科的工作人员马毅,其父认识周恩来总理,带着父亲写给周总理的信,承担了赴京联系齐白石为鼓楼陈列馆作画的任务。
周总理与齐白石沟通后,齐白石老人同意了这一想法。1954年,马毅和同事将画从北京取回,一并取回的除了10幅齐白石的画作、一副对联外,还有李可染与陈半丁的画。这些画作,都是齐白石90岁左右创作的精品之作。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和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
1982年,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着手恢复两块牌匾,开始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1988年起,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为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 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街,南至西大街,北至市政府门前,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
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和“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4月29日两块匾额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再现40年前的风采。历代文人墨客来到西安,必然登上鼓楼赋诗,给鼓楼增添了文化色彩。
明代苏州府昆山人殷奎。少从杨维桢习《春秋》。博学精审,勤于纂述。洪武初曾任咸阳教谕。念母致疾而卒,年四十六。门人私谥文懿先生。有《道学统系图》、《强斋集》、《陕西图经》、《关中名胜集》、《昆山志》、《咸阳志》。他来到西安,曾《登西安府鼓楼》,赋诗: 西府层楼接上台,客怀落日为谁开。一天秋色云飞断,万户晴辉鹊噪来。遍倚危阑频入感,未吹画角已兴哀。千年朝市仍更变,独有南山石未灰。
明代于谦《蚤春登楼遣兴》千条柳线织春愁,不放韶光入画楼。远塞天低云漠漠,长河风静水悠悠。十年客路双蓬鬓,万里归心一叶舟。南北往来成底事,此身无恙任沉浮。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明代诗人刘基有《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2007年,西安鼓楼顺利加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委员会,并名列中国十大名楼之列。中国的古代建筑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与深远,而楼阁建筑又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类型之一。西安鼓楼,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中国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作者简介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 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